
天子颁赐功臣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文书。《金史·海陵纪》:“甲子,誓太祖庙,召 秉德 、 辩 、 乌带 、 忽土 、 阿里出虎 、 兴国 六人赐誓券。”《元史·木华黎传》:“丁丑八月,詔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券、黄金印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絶。’”参见“ 铁券 ”。
誓券是中国古代帝王颁赐给功臣的特殊凭证文书,又称“丹书铁券”或“铁券”,具有盟誓契约性质,是封建王朝维系君臣关系的重要制度工具。其核心含义与特征如下:
指以金属材质(多为铁质)铸成、用朱砂书写誓词的契券。帝王通过颁发誓券与功臣缔结盟约,承诺其子孙可世代享有免罪特权或特殊封赏,以示“山河带砺,永存信誓”之意。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形制与书写
铁券形如瓦当,文字以丹砂填涂(故称“丹书”),后演变为嵌金(“金书铁券”)。内容分两部分:右半叙述受券者的功勋,左半镌刻帝王承诺的免罪条款。
来源:陶宗仪《辍耕录·钱武肃铁券》(中华书局点校本)。
法律效力
作为最高等级的信用凭证,誓券赋予持有者“恕死”特权,即免除死刑(谋反罪除外)。如《后汉书·祭遵传》载光武帝赐券云:“丹书铁券,传于无穷,恕卿九死,子孙三死。”
来源:《后汉书》卷二十(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
历史演变
始于汉高祖封功臣,唐代制度化,明代发展至顶峰。明太祖朱元璋颁赐34份铁券,现存最早的实物为唐昭宗赐吴越王钱镠的铁券(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券文明载“卿恕九死,子孙三死”等条款。
来源:《明史·舆服志》(中华书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藏品档案。
誓券既是君主笼络功臣的政治手段,也反映了古代“信义”伦理与契约精神的结合。其“铁契丹书”的形式,象征盟誓的不可篡改性与神圣性,成为后世“信守诺言”的文化符号。
来源:王国维《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华书局);《中国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权威参考文献原文链接:
“誓券”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不同来源的信息如下:
“誓券”由“誓”(发誓、立誓)和“券”(契约、凭证)组合而成,字面意为通过立誓达成的契约或条款。它既可以指个人之间的郑重承诺,也可特指古代帝王赐予功臣的特权凭证。
作为帝王赏赐的文书
在历史文献中,“誓券”多指天子颁赐功臣世代享有特权的官方文书。例如:
法律与仪式意义
这类文书通常以隆重的仪式(如祭祖庙)颁发,具有法律效力,象征帝王与功臣间的契约,承诺其家族可长期保有特权。
“誓券”一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现代语境中已不常见。其核心含义强调以誓言为基础的权威性承诺,既可指个人信约,更常特指封建时代帝王对臣子的制度化恩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金史》《元史》等原始史料。
八纮报房辩献别家摈除博掩不独不是路草甸子插值法丹田鵰翮兜末香督篆反首负才傲物怪妖诡特国共果志虾蟆粘蠚麻灰酒坚巧接毂颈子军灋开身开涮犁镵灵体蔺石脉搏磨兑磨核纳妾趴架翩翩风度漂蓬断梗屏絶敲搒嶔崎磊落七志三指觞歌烧眉之急渗和涉禽类豕亥鱼鲁说兵机书童隋珠弹雀通正忒楞楞旺季未果威香吴亭相人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