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石磬的意思、石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石磬的解释

(1).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礼记·乐记》“石声磬” 唐 孔颖达 疏:“石声磬者,石磬也。”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编鐘各一架。” 唐 卢纶 《慈恩寺石磬歌》:“灵山石磬生海西,海涛平处与山齐。”《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处士 萧承训 校定石磬,今之在县者是也。”

(2).一种石制的耕具。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农业尚未十分发达,此外还有一重要的证据,便是当时的耕具还是石器(如《器物图录》中之三石磬即是犁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石磬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中的重要器物,指以石材制成的板状打击乐器,其形制呈倨句形(近似直角折尺状),悬挂于架上击奏发声。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益稷》"击石拊石"的记载,实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商周时期成为礼乐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从形制特征看,石磬多选用石灰岩或玉石类材质精磨而成,长度在30-100厘米之间,厚度约2-5厘米,表面常见阴刻纹饰或铭文。考古发现显示,殷墟侯家庄西北岗商代王陵出土的虎纹石磬,其声学性能已达到十二平均律中的#C调标准。

礼制应用方面,《周礼·春官》明确记载"磬师掌教击磬",在祭祀、宴飨等典礼中与编钟配合使用,形成"金声玉振"的雅乐体系。西周墓葬出土的编磬多呈偶数组合,与奇数组合的编钟形成阴阳对应,体现礼乐制度的哲学内涵。

文化价值层面,石磬不仅是古代声学技术的实证,更是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特磬"十二枚,对应十二律吕,其形制承袭《考工记》记载的"磬氏为磬"制作规范,成为研究古代音律体系的重要实物。

网络扩展解释

“石磬”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核心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石磬是中国古代一种石制打击乐器,属于“八音”分类中的“磬石”音,常以石或玉制成。其形制多为板状,上方钻孔悬挂,通过击打发声,音色清脆悦耳。

二、形制与特征

  1. 形制:早期石磬多呈三角形(如新石器时代晚期),后发展为更规则的板状,表面常雕刻花纹。
  2. 演奏方式:悬挂于架上,用槌敲击,常用于宫廷祭祀、宴会等正式场合。

三、历史与文化意义

  1. 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最初用于劳动后的娱乐活动,后逐渐成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考古发现:商代以前的石磬多为单件悬挂,造型古朴,如殷墟出土的商代石磬已具备较高工艺水平。

四、延伸含义

石磬在文学中常被用作比喻,形容人心境平和、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如成语“石磬”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沉着。

五、其他解释

部分文献提到石磬亦指一种石制耕具,但此义项使用较少,主要释义仍集中于乐器。

如需进一步了解石磬的音律原理或考古实例,可参考《周礼·春官·磬师》等古籍及商周时期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八败命辨复碧烟鼻肿眼青差牙春鳸刺剟胆俞丁忧封赐逢然扶倾浮蚁敷赞感同身受甘休官贾跪起海南沈合法性横强皇甫四杰糊弄将勤补拙计不旋踵计出无奈介词介僎虀虀金鬃蠲符亢礼孔雀东南飞口似悬河髡树亮油油面鞫妺喜牛肉暖池疱疹蚍蜉辟历强敌染服入贺三番子石匮税捐束联耸翠鹔鹴袍贪构铁鹞霆威头巾戒土腥气吴岳献纳院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