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石研 ”。石制的硯台。 南朝 梁 江淹 《為建平王謝賜石硯等啟》:“奉勅賜石硯及法書五卷,天旨又以臣書小進,更使勤習。”《南齊書·王慈傳》:“年八歲,外祖 宋 太宰 江夏王 義恭 迎至内齋,施寳物恣聽所取, 慈 取素琴石研, 義恭 善之。” 唐 杜甫 《石研》詩:“奉使 三峽 中,長嘯得石研。” 唐 劉禹錫 《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 端州 石硯人間重,贈我因知正草《玄》。”
關于“石硯”的詳細解釋如下:
石硯是石制的硯台,古代用于研墨、書寫或繪畫,是中國傳統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一。其名稱由“石”和“硯”組成,字面含義為石質硯台。
石硯的曆史可追溯至漢代,早期多為磚硯、瓦硯,後逐漸發展為石質。例如,南朝文獻記載了石硯作為皇家賞賜的珍貴物品,唐代詩人杜甫、劉禹錫也曾以石硯為題賦詩。
根據石材和地域不同,石硯分為多個種類:
石硯不僅是實用工具,更被賦予文化象征:
如需了解具體詩詞典故或更多硯種,可查閱《南齊書·王慈傳》等古籍或相關文房四寶研究資料。
“石硯”指的是用石頭做成的硯台,是古代文人用來磨墨、寫字的工具。
“石硯”的部首是“石”,總共有5畫。
“石硯”一詞的來源較為簡單,就是由“石”和“硯”兩個字組合而成。硯是用來磨墨的器具,常用的石材有龜背、石潤等。硯台制作的工藝相對簡單,一般由石頭雕刻而成。
在繁體字中,“石硯”通常寫作“石硯”,保留了更多的筆畫,形狀稍微有所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硯台通常稱為“硯臺”,“臺”為硯台的台子,用來放置硯台的平台。
1. 他拿起石硯,開始磨墨寫字。
2. 墨水在石硯上慢慢暈開,形成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石硯台、磨硯硯池、硯台墨池等。
近義詞:硯台、墨硯
反義詞:紙、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