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佛堂、寺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放翁锺情前室》:“年來妄念消除盡,回向蒲龕一炷香。” 元 薩都剌 《酹江月·遊鐘山紫微觀贈謝道士》詞:“歸卧蒲龕春睡暖,耳畔猶聞天語。”
“蒲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蒲龛”指佛堂或寺廟,是供奉佛像或神靈的場所。該詞由“蒲”和“龛”組成,其中“蒲”為蒲草(一種植物),“龛”指供奉神佛的小閣或空間。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宗教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背景,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典文獻。
《蒲龛》(pú fān)又稱為蒲團,是漢字中的一個詞彙,指的是供奉神靈的小神龛。蒲龛由兩個部首組成:蒲(艹部)和龛(廴部,也可以理解為“延伸”的意味)。蒲龛共有十五筆,五劃在蒲上,十畫在龛上。
蒲龛的繁體寫法為“蒲龕”,即在“龛”字上方加上一個“灬”字旁,表示供奉神靈的神龛有火焰的光輝。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蒲龛的字形并未有顯著變化。它依然由蒲和龛這兩個部首構成,但是由于字形演變的緣故,可以看到過去的蒲字形狀更加内縮,而龛字形則變得更加精細。
1. 在廟宇裡,供奉着一座精美的蒲龛,香煙袅袅彌漫。
2. 我們每天都為家裡的祖先點燃蒲龛上的香火。
3. 這座寺廟的蒲龛是由名匠雕刻而成的,非常精美。
1. 蒲團(pú tuán):指蒲龛上的神龛,也用于泛指供奉神靈的地方。
2. 神龛(shén kān):指供奉神靈的神龛。
3. 神位(shén wèi):指供奉神靈的座位。
近義詞:神龛、神位。
反義詞:廟宇、堂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