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悔改之意。《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子家 弗聽,亦無悛志。” 杜預 注:“悛,改寤也。” 楊伯峻 注:“句謂無悔改之意。”
“悛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悛志”指悔改的意願,由“悛”(quān,意為悔改)和“志”(心志、意圖)組合而成。該詞強調内心對過錯的反省和改正的意向,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悛”作為單字,可與其他字組合成詞,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左傳》相關注釋。
悛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心”和“旬”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2個筆畫。它的發音為“quān zhì”。悛來自古代漢字,是“改過自新”之意。
悛志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中,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概念之一。而在漢字繁體字中,悛字沿用了簡體字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悛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古代篆書形體為“⿰心川”。
悛志可以組成許多有關改變、努力或追求的詞語,例如:悛馭(改過自新)、悛躬(改正自己的錯誤)和悛悛(改過自新的心志)。
悛志的近義詞有“悔意”、“悔心”等,都指悔過的意願或決心。而反義詞則可以是“忘志”、“放棄”等,表示對改變或努力失去決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