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师期的意思、师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师期的解释

出师的日期。《左传·隐公十年》:“癸丑,盟于 邓 ,为师期。” 宋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一:“令 程昌禹 上流进兵,以候师期。”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定海二次殉难》:“因师期已迫,故建土城,设 久安 、 长治 二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师期,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师”和“期”两个语素构成,属于偏正式合成词。其核心含义指的是军队出征或采取军事行动所确定的日期或期限。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师: 本义指军队。《说文解字》:“师,二千五百人为师。”引申为军队、军事行动、战争等义。
    • 期: 本义指预定的时间、日期。《说文解字》:“期,会也。”引申为约定的时日、期限、期望等义。
    • 师期: “师”修饰“期”,意为“军事行动(出兵)的日期/期限”。这个词强调的是军事行动在时间上的确定性或计划性。
  2. 用法与语境:

    • 古代军事用语: “师期”主要用于古代文献和军事语境中,指预先确定的出兵日期或军事行动开始的时限。
    • 强调计划性: 使用该词通常表明军事行动是经过筹划、有明确时间安排的。
    • 正式文书: 多见于史书、奏章、檄文等正式或书面语体中。例如:
      • “今已定师期,克日进讨。” (意为:现在已经确定了出兵的日期,限定日期进军讨伐。)
      • “延误师期,军法从事。” (意为:延误了军队出发的期限,按军法处置。)
  3.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师期”是一个非常生僻的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于日常口语或现代书面语中。
    • 其含义已被更常用的词语所替代,如“出兵日期”、“开战时间”、“行动期限”等。
    • 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历史、军事或阅读古籍文献时。
  4. 相关词汇:

    • 出师: 派出军队作战。
    • 班师: 调回出征的军队,也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
    • 克期: 严格限定日期。
    • 限期: 指定的不许超过的日期。

“师期”是一个古汉语军事术语,意指军队出征或采取军事行动所确定的日期或期限。它强调军事行动在时间上的计划性和确定性,主要用于古代文献和正式军事文书中。在现代汉语中已极为罕见,属于生僻词。

网络扩展解释

“师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历史文献及现代解释综合如下:

一、基本释义

师期(拼音:shī qī)指军队出师或出征的预定日期。其中“师”指军队,“期”指约定的时间或期限,组合后特指军事行动中确定的出兵时间。


二、词源与文献例证

  1. 古代典籍记载

    • 《左传·隐公十年》提到:“癸丑,盟于邓,为师期。”此处“师期”即诸侯会盟后商定出兵的日期。
    • 宋代《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一记载:“令程昌禹上流进兵,以候师期。”表明军事行动需等待统一部署的时间。
    • 清代《中西纪事》中亦有类似用法:“因师期已迫,故建土城,设久安、长治二门。”
  2. 现代解释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如古汉语研究或军事史讨论。


三、相关拓展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军事术语或文献用例,可参考《左传》《三朝北盟会编》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隘巷辩雕鼈珠髲鬀不校参从茶房惩羹吹齑传影瓷铛刺心点金石典吏地层房头饭牛丰貂皋貔乖譌桂枝片玉寒光含真客候蹄花巧画塑蔛荣僵毙夹宣精明径遂今世僦舍镌识巨典烙痕连六楼护唇舌绵里裹针明辅宁省潜值祈克曲衍揉擦柔闲弱行稍漆士林布四愁诗思而不学则殆死路松瀑损益表挞胫田甿巍崇闱墨无以复加夏涝硝烟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