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朝堂;朝廷。《周書·晉蕩公護傳》:“十月,帝於廟庭授 護 斧鉞。”
(2).宗廟;神廟。《宋史·真宗紀一》:“以太師贈 濟陽郡王 曹彬 ,配饗 太祖 廟庭。” 清 恽敬 《都昌元将軍廟碑銘》:“其積形之神,與有血氣者常往來,而人之所接,皆以人之事事神,為之像設,為之廟庭,為之牲牢酒醴,為之官爵名號。”
“廟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詳細解釋:
朝堂/朝廷
指古代帝王處理政務的場所或國家權力機構。例如《周書·晉蕩公護傳》記載“帝於廟庭授護斧鉞”,即君主在朝堂授予臣子權力。
宗廟/神廟
指供奉祖先或神靈的場所。如《宋史·真宗紀一》提到曹彬“配饗太祖廟庭”,意為在宗廟中受祭祀。
曆史文獻用例
清代恽敬在《都昌元将軍廟碑銘》中描述廟庭為人們祭祀神靈的場所,涉及雕像、祭品等禮儀。
現代比喻義
現代漢語中,可引申為“權威機構”或“莊重的組織氛圍”。例如形容某機構決策層為“廟庭”,突顯其莊嚴性。
建議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語境理解該詞,具體含義需根據上下文判斷。
廟庭,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它包含着對于神聖和莊嚴之地的描述。該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廣(康熙部首)和土(四點水部首),共有6劃。
廟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常常将廟宇建在寬闊的廣場上,因此将廣和土兩個部首放在一起組成了“廟庭”的字形。廟庭一詞常常用來形容廟宇的院落,強調了廟宇的莊嚴和神聖。
在繁體字中,“廟庭”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形狀和意義。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廟庭包含上下兩個部分,上面是“宀”,表示房子,下面是“土”,表示土地。這種寫法傳達了廟宇作為宗教場所的特殊意義,以及它對土地的依賴。
以下是一些使用廟庭一詞的例句:
1. 廟庭肅穆,氣氛莊嚴肅穆。
2. 清晨,陽光灑在廟庭上,顯得格外神聖。
廟宇、莊嚴、廣場、院落
寺廟、神殿、教堂、宗廟
平地、屋前、街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