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摩娑石 ”。
“摩挲石”是一個古代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是“摩娑石”的異寫形式,指一種寶石名。在宋代沈括的《夢溪補筆談》中記載,其外形“大如棗,黃色,微似花蕊”,常被用作裝飾或防毒工具。
曆史用途與價值
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胡人(古代對西域民族的泛稱)将其用金裝飾後佩戴,并在飲食前後含吮以防中毒。其價格昂貴,“指面許塊”即可價值“百金”。
産地與特性
摩挲石主要産自“三佛齊”(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一帶),被歸類為“陽石”,可能與古代礦物分類或藥用屬性相關。
讀音與異寫
不同文獻中拼音标注略有差異,常見讀音為mó suō shí,但部分資料也标注為mā sā shí,可能是方言或古今音變導緻。
摩挲石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珍貴寶石,兼具裝飾與實用功能,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及古代礦物認知。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礦物學成分,建議參考《本草綱目》等古籍原文或相關考古研究。
《摩挲石》是一個中文成語,意思是用手指或手掌輕輕地摩擦、撫摸石頭。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對石頭表面進行刻劃、描摹或感受等活動。
《摩挲石》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摩”字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3個筆畫。“挲”字的部首是“扌”,總共有9個筆畫。“石”字的部首是“石”,總共有5個筆畫。
《摩挲石》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在古代,人們相信石頭具有靈性,可以感知人類的情感。因此,有些人會去摩擦石頭以表達自己的内心感受。
繁體字中,“摩”字與簡體字相同,而“挲”字可以用繁體字“挲”替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不同。漢字的形态和結構有所變化。根據古代的觀察和理解,古時候的“摩挲石”可能寫作“抹挲石”或“抒送石”,但具體的寫法因時代和地區而異,現在已較少使用。
1. 小明撿起一塊光滑的石頭,在手中摩挲石頭的紋理。
2. 她喜歡摩挲石頭來舒緩壓力。
3.他們用細砂紙輕輕摩挲石頭,使其光滑無瑕。
1. 摩挲手:指用手指或手掌輕輕地摩擦、撫摸。
2. 石頭:指由礦物質構成的堅硬物質。
3. 摩擦:指兩個物體表面接觸後相互摩擦的過程。
1. 描摹石:用手指或工具輕輕地在石頭表面勾勒或刻畫。
2. 撫摩岩:用手指或手掌輕輕地撫摸堅硬的岩石。
1. 丢棄石:将石頭扔掉或抛棄。
2. 漠視石:對石頭不加理會,視而不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