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ypocrite;Sunday saint;Tartuffe] 表面正派高尚、實際上卑鄙無恥的人
宋理宗 時, 史彌遠 黨當政,排斥理學家 真德秀 、 魏了翁 。其黨人 梁成大 贻書所親,稱“ 真德秀 乃真小人, 魏了翁 乃僞君子”。事見《宋季三朝政要·理宗一》。後即以稱假冒為善、欺世盜名的人。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史籍類·王安石》:“蓋真小人其名不美,其肆惡有限;僞君子則既竊美名,而其流惡無窮矣。” 曹禺 《雷雨》第二幕:“你父親是第一個僞君子。他從前就引誘過一個下等人的姑娘。”
“僞君子”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表面上正派高尚,實際虛僞卑鄙的人。以下從定義、特征、典型形象及社會影響等方面綜合解析:
“僞君子”由“僞”(僞裝)和“君子”(道德高尚者)構成,字面意為“僞裝的君子”。其本質是通過僞裝道德形象掩蓋真實品行,屬于“表裡不一”的典型人格。例如金庸筆下的嶽不群,以“君子劍”示人,實則陰險貪婪。
僞君子破壞信任體系,因其僞裝性可能導緻群體價值觀混亂。正如當代社會評論指出,這類人“比小人危害更大”,因其利用道德光環實施不道德行為。
識别僞君子需透過表象觀察長期行為一緻性,警惕言行割裂、利益導向過強的個體。這一概念在文學、社會學領域持續引發讨論,反映出人性複雜性與道德評判的永恒課題。
僞君子,指的是表面上看起來正直、高尚,實際上卻虛僞、不真誠的人。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人”和“君”,總計有10個筆畫。
“僞君子”一詞來源于漢代劉向所著《戰國策》中的一句話:“君子者依乎中庸,僞君者依乎形勢。”意思是真正的君子是遵循中庸之道的,而僞君子則是隨着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後來,這個詞在社會上逐漸被用來形容那些表面上作出高尚偉大行為,實際上卻心懷不軌的人。
在繁體中,僞君子的寫法與簡體基本相同,隻是字形上稍有變化,比如“僞”字的右邊會多出一個“隹”字旁。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僞君子的“僞”字寫作“僞”,而“君”字寫作“君君孫”。這些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
例句:他表面上看起來是個忠誠的朋友,但實際上卻是個僞君子。
組詞:僞善、僞裝、君子、僞諾、僞德
近義詞:僞善、僞善者、僞人
反義詞:真君子、真誠、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