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元 時以被俘的 漢 人為奴,稱“軀口”。亦簡稱“軀”。軀,通“ 驅 ”。 元 關漢卿 《绯衣夢》第二折:“止不過傷了些浮財,損了些軀口。”
“軀口”是金元時期的曆史用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金元時期被女真族、蒙古族俘獲的漢人,被迫為奴并從事勞役的群體。該詞為“驅口”的通假用法,強調被驅使、奴役的狀态。
需注意,少數資料(如)将“軀口”解釋為“屍體的口腔”,可能與字形或古代喪葬文化相關,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中罕見,主流含義仍以“被俘為奴”為主。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元史》或關漢卿雜劇等原始文獻。
軀口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體的身體部分,特指胸腹部位。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肉),右邊是“口”。
軀口的左邊部首是“⺼”(肉),右邊部首是“口”。它的總筆畫數為14筆。
軀口一詞最早見于《晉書·仲舉傳》:“凡土所生,廣而高博,軀口具立,而思察日至。”這個引文出自晉代鄭玄的注釋,軀口在這裡表示人類的身體。
軀口的繁體字為「軀口」。
在古代,軀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時的軀口字寫作“臾瞿”,左邊由“亼”和“⺼”兩個部首組成,右邊由“口”和“目”兩個部首組成。這個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在醫院裡,醫生用手觸摸我的軀口,檢查是否有異常。
2. 這個動作需要你用力收緊軀口肌肉。
3. 他疼痛難忍,握緊雙拳捂住軀口。
身體、體軀、肢體
靈魂、精神、心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