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民的意思、誓民的详细解释
誓民的解释
约束、告戒吏民。《周礼·夏官·大司马》:“遂以蒐田,有司表貉誓民。”
词语分解
- 誓的解释 誓 ì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誓师。誓词。誓愿。誓死。 表示决心的话:发誓。宣誓。立誓。 笔画数:; 部首:言; 笔顺编号: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专业解析
“誓民”是古代汉语中具有仪式性质的专称,特指通过盟誓形式接受官方约束或承诺的民众群体。该词由“誓”与“民”复合构成:
- “誓”的本义为“用言语约束行为”,《说文解字》释为“誓,约束也”,《周礼·秋官》记载“凡邦之大盟约,涖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表明盟誓是古代官民建立契约关系的法定程序。
- “民”在先秦文献中多指与贵族相对的平民阶层,《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强调民众的社会基础地位。
- 复合词“誓民”见于《周礼》郑玄注,指参与盟誓仪式的民众群体,需遵守特定法规或承担义务。如《周礼·地官》载“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使无盟者诅其不信者”,贾公彦疏解此条时明确将参与盟诅者称为“誓民”。
该词在当代《汉语大词典》中被列为历史词汇,释义为“受盟誓约束之民”,体现了古代礼法制度中通过神圣化仪式强化社会治理的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誓民”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与发音
- 发音:shì mín(拼音)
- 字面构成:“誓”指立誓、告诫,“民”指人民或吏民。
二、两种主要解释
-
古籍中的原意
根据《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誓民”指在田猎等重大活动前,官员对吏民进行约束和告诫,强调纪律与规范。例如:“遂以蒐田,有司表貉誓民”()。这一用法多见于先秦礼仪制度中,属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行政措施。
-
现代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发誓为人民服务”,即通过立誓表达对民众的奉献意愿()。但此含义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现代引申。
三、使用场景与辨析
- 古籍场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治理或仪式前的训诫,如《周礼》中的田猎规范。
- 现代适用性:若需引用古籍原意,需结合上下文;若用于现代语境,建议明确说明引申含义以避免歧义。
四、相关词语与扩展
- 近义词:誓众、誓师(均含公开宣告之意)。
- 反义词:放任、纵民。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原文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爆发变星八正璧玉刬灭辞意村庵打情卖笑德声冻人斗酒飞拳斗文放定粉花复方副尉光明磊落官粟贵称估税古铜色后命灰簇簇灰灺忽闪监閟急不择言旌旄寄声谲异俊侠刻露顝客炼铁炉敛翼伦要落俗马记没溜儿明核裒会起航倾偾青祇青禽寝苫枕块筛金神断食白时耕梳辫子硕士私书松磴天事同岁投刺鼃音闰位文骤骤跣足科头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