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驚懼四顧貌。《易·震》:“震索索,視矍矍。”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卷二:“緣 江 楚 多梗,率健兒百餘護行,皆住河幹,矍矍欲返。”
(2).急切貌。 唐 柳宗元 《故秘書郎姜君墓志》:“不矍矍於進取,不施施於驕伉。”
(3).疾視貌。 儲安平 《在塔裡木河的下流》:“越往南走,戈壁的景象越發濃厚。有些地方盡是沙墩,沙墩上長着黃綠相雜的紅柳。經常看到天鵝在湖邊遊,而兩眼矍矍的大鷹,雄踞路旁,直到我們車子駛近,才突然驚飛。”
“矍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疊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驚懼四顧貌
源自《易經·震卦》中“視矍矍”,形容人驚慌時目光遊離、心神不定的狀态。例如《說文解字》注釋:“矍,一曰視遽貌。”
急切貌
唐代柳宗元在《故秘書郎姜君墓志》中曾用“不矍矍于進取”,表示不急于追求功名,帶有急迫或專注的含義。
疾視貌
指目光銳利、快速掃視的樣子,如儲安平文中“矍矍”形容目光敏銳。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注》等權威資料進一步考證。
矍矍(jué jué)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眼神或表情顯得炯炯有神、明亮有力的狀态。該詞的拆分部首為矢(shǐ)和目(mù),筆畫數為17。
矍矍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隱公二十七年》一書中,原文為“歲矢矍矍”,意為年紀漸長,眼神煥發神采。
矍矍的繁體字為「爚爚」(yuè yuè),其意思與矍矍相同。
古時候,“矍矍”可以用不同的字形寫作“覿覿”(dí dí)或“爚爚”(yuè yuè)。
1.他年過七旬,眼神依然矍矍,精神矍铄。
2.孩子的眼神矍矍地盯着遠方,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矍矍的組詞有:矍铄(jué shuò)、矍铄猶如明月(j
矍矍的近義詞有:目光炯炯、明亮炯炯、神采奕奕。
矍矍的反義詞有:無神、呆滞、黯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