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誦的意思、讀誦的詳細解釋
讀誦的解釋
閱讀,誦讀。《漢書·兒寬傳》:“時行賃作,帶經而鉏,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南史·儒林傳·鄭灼》:“常蔬食,講授多苦心熱,若瓜時,輒偃卧以瓜鎮心,起便讀誦,其篤志如此。”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三:“隸為隸書,古為科鬥。蓋前一簡作科鬥,後一簡作隸書,釋之以便讀誦。”
詞語分解
- 讀的解釋 讀 (讀) ú 依照文字念:讀數(?)。讀經。讀書。宣讀。朗讀。範讀。 看書,閱覽:閱讀。速讀。默讀。讀者。 求學:走讀。 字的念法:讀音。讀破。 讀 (讀) ò 舊指文章裡一句中間念起來要稍稍停頓
- 誦的解釋 誦 (誦) ò 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念:誦讀。背誦。誦詩。 稱述,述說:“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 詩歌:作誦(作詩)。 怨謗。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讀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閱讀并誦讀,強調出聲朗讀的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讀音:dú sòng(拼音:ㄉㄨˊ ㄙㄨㄥˋ)
- 定義:指通過閱讀文字并同時出聲誦讀的方式學習或記憶内容,常見于古籍學習、經典文獻的研讀等場景。
二、古籍例證
- 《漢書·兒寬傳》
記載兒寬“帶經而鉏,休息辄讀誦”,描述其勞作間隙仍堅持誦讀經書,體現勤學精神。
- 《南史·儒林傳·鄭灼》
提到鄭灼“偃卧以瓜鎮心,起便讀誦”,展現其專注誦讀的狀态。
- 陸遊《老學庵筆記》
解釋古代用隸書與科鬥文交替書寫簡牍,以便于讀誦,說明其實際應用性。
三、與相近詞彙的區分
- 誦讀:更強調“正确發音與節奏”,如朱熹主張“字響亮,不可誤一字”。
- 念誦:多指“默讀或低聲重複”,如查字典解釋為“不出聲地重複”。
四、文化意義
“讀誦”在古代不僅是學習方法,更是一種修養方式,通過有聲的朗讀加深對經典的理解與記憶,體現了傳統治學中“口耳相傳”的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讀誦(dú sòng)這個詞是指朗讀或朗誦文字或文學作品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言”部,右邊是“取”部。按照筆畫順序,它一共有9個筆畫。
“讀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朗誦和閱讀活動。在古代,人們常常以朗讀的方式傳播和欣賞文學作品。通過朗讀,文字才得以發聲傳達給他人,傳承文化與知識。
在繁體字中,“讀誦”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顯著的變化。都是由相同的部首“言”和“取”組合而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由于字形演變和曆史變遷,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讀誦”這個詞的基本形狀和部首組合基本上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關于“讀誦”的例句:
1. 喜歡讀誦經典詩歌,感受其中的韻味。
2. 每天晚上,她會靜下心來讀誦這本經典小說。
3. 這位演員将戲劇台詞讀誦得深情款款,引起觀衆的共鳴。
與“讀誦”相關的組詞有:朗讀、吟誦、背誦、朗誦等。這些詞都涉及到以聲音表達文字和文學作品的活動。
近義詞:閱讀、背誦。這些詞與“讀誦”有相似或相關的意思。
反義詞:默讀、聽讀。與“讀誦”的朗讀行為相反,默讀是靜心閱讀而不出聲讀出文字,聽讀是指通過聽的方式體驗文字和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