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戍守、巡邏邊境的兵士。《晉書·羊祜傳》:“於是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餘頃,大獲其利。”《梁書·王僧辯傳》:“於是緣 江 戍邏,望風請服。”《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減戍邏之半,用以墾田八百餘頃。”
(2).邊防駐軍的城堡。《北齊書·斛律金傳》:“或斬山築城,或斷谷起障,并置立戍邏五十餘所。”《資治通鑒·唐代宗廣德元年》:“設監牧,畜牛馬,軍城戍邏,萬裡相望。”
戍邏(shù luó)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由“戍”和“邏”兩個單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邊防或軍事要地的守衛與巡查活動。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戍(shù)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邏(luó)
來源:《廣韻》(國學大師)
戍邏指邊防駐軍執行的守衛與巡邏任務,強調“固定駐防”與“動态巡查”的結合:
來源:脫脫《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來源:茅元儀《武備志》(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資源庫)
“屯戍”側重長期駐屯(如屯田駐軍),而“戍邏”突出“守衛+巡查”的行動模式。
“巡邊”為廣義的邊境巡視,可包含“戍邏”;但“戍邏”更強調基層士兵的日常職責。
現代漢語中,“戍邏”一詞已罕用,但常見于曆史文獻與軍事研究。其精神延續至當代邊防體系,如:
(注:部分古籍原書鍊接需通過圖書館數據庫訪問,此處提供出版社或公共資源平台入口。)
“戍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ù luó,其含義可從兩個角度解析:
由“戍”(邊防軍隊)和“邏”(巡邏)組合而成,本義指戍卒執行邊防巡邏任務,強調軍隊在邊境的警戒與巡查活動。
戍守巡邏的兵士
指專門負責邊境守衛、巡邏的士兵。例如《晉書·羊祜傳》記載“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餘頃”,表明這類士兵可能兼具軍事與生産職能。
邊防駐軍的城堡
在部分文獻中,也代指邊防軍隊駐紮的據點或防禦工事。如《北齊書·斛律金傳》提到“置立戍邏五十餘所”,即指沿邊境設置的軍事堡壘。
提示:若需了解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晉書》《北齊書》等文獻原文。
鼇山避煩鬭捷并節撥去不依慘怖城市網絡出言村頭村腦代馬大陸理性派德高望重蹲鹗鈍澀耏門非同尋常拂拂附遣桴炭咈郁高堅龔行天罰夠格鬼狐纏鼓節孤賞虺蜮活剝生吞踐伐嘉骐魚機棙盡愛緊健浚池蠟燭花雷楔靈朮拟聲詞旁門歪道攓掇前倨後卑啟蒙運動秦晉之盟器實起夜奇珍異玩衢閧覰望睿慮尚古自設機世表時夏讨饒頭特筆鐵闆銅弦通習烏集之衆烏娘西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