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放在官署或官僚家大門兩側的一種成對的高腳燈籠。
"矗燈"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燈具形制,特指燈盞下方帶有細長柱狀支撐杆的立式燈具。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矗
讀作 chù,《漢語大詞典》釋為"直立、高聳",字形由三"直"構成,強調垂直挺拔的形态特征。《說文解字注》載:"矗,直也。從三直,會意。"(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燈
古代照明器具的通稱,《康熙字典》引《玉篇》:"燈,火炷也",指通過燃燒油脂或蠟燭發光的裝置。
矗燈 = 矗(高聳的支柱)+ 燈(照明主體)
其典型結構為:
宋代《營造法式》
卷二十八記載宮廷燈具制式:"殿庭所用矗燈,柱高五尺,銅鑄蓮台盞",印證其立式結構特征(來源:李誡《營造法式》,商務印書館1954年影印本)。
明代《長物志》
文震亨描述書齋陳設:"小室宜置青銅矗燈,柱修三寸,承以瓷盤",說明明清時期仍作為雅器使用(來源:文震亨《長物志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定窯白釉矗燈(藏品編號:新00143877)可作典型器例證,其修長的竹節狀燈柱與三層覆蓮底座,完美诠釋"矗"之形态精髓(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藏品數據庫)。
“矗燈”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含義和特點:
指舊時放置在官署或顯貴人家大門兩側的高腳燈籠,通常成對使用。這類燈籠燈柄較長,下方有底座,可直立放置,燈籠上常書寫官銜、堂名或主人姓名。
在部分語境中(如、3),“矗燈”也被引申為成語,形容燈籠高挂或直立的場景。例如,傳說楊貴妃曾在元宵節将燈籠挂于高樹,形成“矗燈”景象,後成為典故。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傳說或實物考證,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曆史資料。
暗襲白山市八及寶寘鄙騃部者倡始持律酬沮廚役導因大義雕薄東轄獨異返攻放敶奉計蜂迷蝶戀服飨高岡公共核絲薨逝黃坂黃芽鼎火判甲長緘口不言腳湯加日金絲桃鞠躬盡力看階樂情離婁民性捧到天上評脈婆陁仆輿全息軟談麗語三告投杼三屍神十八獄收岩雙崤寺棘瑣垣跳疾為着威壯蝸角虛名沃雪毋望現前掀焰細大不逾析毫剖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