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紳的意思、垂紳的詳細解釋
垂紳的解釋
大帶下垂。《禮記·玉藻》:“凡侍於君,紳垂。” 孔穎達 疏:“紳,大帶也。身直則帶倚,磐折則帶垂。”言臣下侍君必恭。後借指在朝為臣。 宋 歐陽修 《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氣,而措天下於 泰山 之安。” 宋 黃庭堅 《留王郎》詩:“母慈家人肥,女慧男垂紳。”
詞語分解
- 垂的解釋 垂 í 東西一頭挂下:垂楊柳。垂釣。垂直。垂線。垂手(a.表示容易;b.表示恭敬)。垂淚。垂髫(頭發下垂,指兒童)。垂頭喪氣。 敬辭,用于别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垂愛。垂憐。垂詢。 傳下去
- 紳的解釋 紳 (紳) ē 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帶子,引申為束紳的人:紳束(用帶子束腰,喻約束)。缙紳(舊時高官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 舊稱地方上有勢力、有地位的人:紳士。鄉紳。官紳。土豪劣紳。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垂紳”是一個源自古代禮儀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與出處
-
字面解釋
指古代官員的“大帶下垂”。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帶(紳)在站立時自然下垂,體現儀态端正。
《禮記·玉藻》記載:“凡侍于君,紳垂。”孔穎達注疏:“身直則帶倚,盤折則帶垂”,說明臣子侍奉君主時需保持恭敬姿态。
-
禮儀象征
古代官員上朝時需“垂紳正笏”(大帶下垂、手持笏闆),這一動作成為臣子恪守禮節、恭敬侍君的典型形象。
二、引申含義
-
代指官員身份
後引申為“在朝為臣”的代稱,如宋代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中“垂紳正笏”即描述重臣的莊重儀态。
-
品德象征
現代語境中,該詞形容人謙恭有禮、行為端正,具有高尚品德,常用于褒揚社交場合中舉止得體、修養深厚的人。
三、現代應用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場合,強調對他人的尊重與自我修養,例如:“他待人接物垂紳有度,深受敬重。”
該詞從古代服飾禮儀發展為兼具身份指代與品德贊美的多義詞,核心内涵始終圍繞“恭敬”與“端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垂紳(chuí shē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挂着的繩子或者繩索。它的拆分部首是纟(纖細的絲線)和十(一個簡單的豎線),它的筆畫數目是九畫。《垂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常常用繩子來挂起物品,而這個詞就描述了這種行為。在繁體字中,垂紳的寫法保持不變。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垂紳的形狀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的意思沒有改變。
以下是垂紳的使用例句:
1. 他用垂紳挂起了一串鮮紅的燈籠。
2. 院子裡垂下的垂紳上挂着一條幹淨的毛巾。
關于組詞,以垂紳為基礎可以構造一些相關詞語,例如:
1. 垂紳挂物:指用垂繩挂起的物品。
2. 垂紳結:指利用垂繩打結的技巧。
垂紳的近義詞可能是繩索,用途和垂紳類似,都是用來挂起物品的線狀物。而垂紳的反義詞可能是升繩,表示把繩子升起。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