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ithdraw troops]∶從戰場或沖突地方撤回軍隊,結束戰鬥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2) [finish the work]∶借指結束工作
草率收兵
(1).招收士兵。《史記·陳涉世家》:“行收兵,比至 陳 ,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光武 ﹞夜自與驃騎大将軍 宗佻 、五威将軍 李軼 等十三騎,出城南門,於外收兵。”
(2).撤退軍隊。 毛6*澤6*東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或者收兵休整,準備再戰。”
(3).收起兵器,停止争鬥。《東觀漢記·高鳳傳》:“鄉裡有争財持兵而鬭, 鳳 往解之,不已,乃脫巾請曰:‘仁義遜讓,奈何棄之!’争者感之,收兵謝罪。”
(4).引申為放棄争執。 老舍 《黑白李》:“希望不是你收兵,就是我讓了。”
(5).喻結束工作。 毛6*澤6*東 《關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問題》九:“不要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不要‘草率收兵’。”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收兵漢語 快速查詢。
“收兵”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詳細解析:
1. 基本軍事含義 指從戰場撤回軍隊、結束戰鬥,如“鳴金收兵”“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毛澤東在軍事戰略中強調“收兵休整,準備再戰”,體現戰術調整意義。
2. 引申比喻用法 •結束工作:如“草率收兵”表示倉促終止任務; •停止争論:用于形容放棄争執,如老舍作品中的“收兵讓步”; •商業/談判場景:指終止對抗性行動。
3. 曆史語境中的特殊含義 古代文獻中曾指“招收士兵”,如《史記》記載陳涉“行收兵”擴充兵力,但此用法現代已罕見。
4. 粵語俚語的特殊用法 在香港地區,“收兵”衍生為女性培養備胎(即“觀音兵”)的戲稱,屬于特定文化語境中的非正式表達。
注意:日常使用中需結合語境區分含義,軍事與比喻義較通用,方言用法需謹慎避免歧義。
收兵是一個常用詞彙,通常指戰鬥結束後,軍隊停止進攻或者撤退回原陣地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收兵的部首是攵(shū),筆畫數為4。
來源:收兵一詞來源于古代軍隊戰術,當戰鬥達到一定目标後,命令部隊停止進攻或者撤退,以整頓力量、準備下一步行動。
繁體字:收兵的繁體字為「收兵」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收兵的字形和現代寫法基本相同,即「收兵」。
例句:指揮官下達了收兵的命令,士兵們迅速撤退回營地。
組詞:整兵、調兵遣将、兵種、兵士、兵器
近義詞:解散、撤退、停戰
反義詞:出兵、進攻、戰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