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指用食物對疾病進行治療或調理。《文彙報》1985.1.6:“老年人、兒童髒腑機能往往衰弱或嬌嫩,以食療治之,患者也樂意接受。”《北京日報》1986.8.19:“夏季蔬菜苦瓜,既可烹調佐餐,又有一定的食療價值。”
食療是通過食物調節身體機能、預防或治療疾病的中醫傳統方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概念
食療(食治)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利用食物的自然特性(如性味、歸經)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實現防病治病的目的。它既是日常飲食的延伸,又區别于普通膳食和藥物療法。
理論基礎
天然性與安全性
以日常食物為基礎,副作用小,適合長期調理。例如高血壓患者通過低鹽飲食改善症狀。
功能性作用
食物可提供營養,同時激活人體自愈能力,如唐代《千金要方》強調“食療不愈,然後命藥”。
慢性病管理
適用于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與飲食密切相關的疾病。
健康調理
包括體質增強、術後恢複、亞健康狀态改善等。
食療需長期堅持,且不能完全替代藥物,急性病症仍需及時就醫。
食療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重要實踐,通過飲食個性化調理實現健康目标,現代已成為“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組成部分。需結合科學指導合理運用,避免過度依賴。
食療是指通過調理飲食來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它是一種中醫養生的方式,通過合理的飲食搭配來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保健身體的效果。
食療的拆分部首為食和疒,其中食部首表示與食物有關,疒部首表示與疾病有關。食療的總筆畫數為20。
食療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内經》中。食療的理念起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體與自然環境及食物密切相關,通過選擇、搭配食物,可以平衡人體陰陽,調理身體健康。
食療的繁體字為食療。
在古代漢字中,食療的寫法為食療,食部表示與食物有關,療部表示治療。古代人們通過食療來調理身體,增強抵抗力。
1. 他采取了食療的方法,通過合理的飲食來調理身體。
2. 這本書介紹了各種食療方案,幫助人們解決健康問題。
食療的相關組詞有:藥食同源、中藥食療、食療養生、食療方案等。
食療的近義詞有:飲食保健、食物療法、食物療養。
食療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可以與不注意飲食健康、亂食等詞對立來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