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意思、柏拉圖的詳細解釋
柏拉圖的解釋
[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
詳細解釋
(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學派的創始人。曾在雅典創辦歐洲曆史上第一所固定的學校。在哲學上建立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社會政治觀上提出了等級森嚴的理想國制度。他的哲學對唯心主義在西方的發展影響很大。著作有《柏拉圖對話集》。
詞語分解
- 柏的解釋 柏 ǎ 常綠喬木,葉鱗片狀,結球果,有“扁柏”、“側柏”、“圓柏”、“羅漢柏”等多種。木質堅硬,紋理緻密。可供建築及制造器物之用: 露(柏樹上的露水,據說用以洗眼,有明目的作用)。 姓。 柏 ó 〔
網絡擴展解釋
“柏拉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但最核心的是指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及其思想體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作為哲學家
柏拉圖(約公元前428年—前347年)是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與蘇格拉底、亞裡士多德并稱),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雅典貴族,師從蘇格拉底,後創立“柏拉圖學園”(Academy),成為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其思想涵蓋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等領域,核心觀點包括:
- 理念論:認為物質世界是虛幻的,真實存在的是永恒不變的“理念”(如“美”“正義”本身),感官世界僅是理念的投影。
- 洞穴比喻:通過寓言說明人類需通過理性擺脫感官束縛,認識真理。
- 理想國構想:主張由哲學家統治國家,強調教育和社會分工。
二、作為術語的引申含義
- “柏拉圖式愛情”
現代語境中常指追求精神契合、排斥肉欲的戀愛關系。這一概念源于柏拉圖《會飲篇》中對“愛”的讨論,但實際是後人對其思想的簡化引申。
- 哲學流派
“柏拉圖主義”指繼承其理念論的哲學傳統,強調抽象概念高于物質存在。
三、主要著作
柏拉圖以對話錄形式寫作,代表作包括:
- 《理想國》:探讨正義、政治與教育,提出哲學家統治的理想國模型。
- 《斐多篇》:讨論靈魂不朽與哲學家的使命。
- 《會飲篇》:通過對話分析愛的本質。
- 《法律篇》:晚年作品,強調法治與現實的平衡。
四、詞源與名字含義
“柏拉圖”(Plato)在希臘語中意為“寬闊的”(可能指其體格或思想廣度),中文音譯自拉丁語。
五、影響與争議
- 積極影響:其學園延續900餘年,奠定西方學術傳統;理念論影響基督教神學與近代科學。
- 争議:政治思想被批評為烏托邦,且理念論常被質疑脫離現實。
總結來看,“柏拉圖”既指曆史人物及其哲學體系,也衍生出文化符號意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著作或思想細節,可參考《理想國》等原著或哲學史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柏拉圖》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Platōn,意為廣廣泛泛、廣闊。它是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木旁)、十、布(白旁),共有7個筆畫。在繁體中,該詞寫作「柏拉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我們通常用「柏拉圖」來表示這個詞。它的字形由木旁、十和布旁組合而成,形象地展示了廣闊的意義。
以下是一個例句: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部很受歡迎的哲學著作。
其他與《柏拉圖》相關的詞彙有:
- 組詞:柏拉圖主義、柏拉圖思想、柏拉圖式愛情
- 近義詞:哲學、理論、思辨
- 反義詞:實用主義、經驗主義、唯物主義
希望能滿足你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