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使君的意思、使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使君的解釋

[honorific fitle of civil governor of a province in ancient China] 漢代稱呼太守刺史,漢以後用做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樂府詩集·陌上桑》

詳細解釋

(1). 漢 時稱刺史為使君。《玉台新詠·日出東南隅行》:“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

(2).尊稱州郡長宮。《三國志·蜀志·劉璋傳》:“﹝ 張松 ﹞還,疵毀 曹公 ,勸 璋 自絶,因説 璋 曰:‘ 劉豫州 ,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 唐 張籍 《蘇州江岸留别樂天》詩:“莫忘使君吟詠處, 汝墳湖 北 武丘 西。” 宋 王禹偁 《寒食》詩:“使君慵不出,愁坐讀《離騷》。”

(3).對人的尊稱。 清 秋瑾 《柬某君》詩:“蒼天有意磨英骨,青眼何人識使君?”

尊稱奉命出使的人。《漢書·王訢傳》:“使君顓殺生之柄,威震郡國。” 顔師古 注:“為使者,故謂之使君。”《後漢書·寇恂傳》:“使君建節銜命,以臨四方。” 清 方文 《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詩:“四嶽分巡狩,東方屬使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使君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淵博的尊稱,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官職、禮儀稱謂及文學意象密切相關,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本義:漢代對刺史的尊稱

“使君”最初為漢代對州刺史的正式尊稱。“使”指受皇帝派遣行使職權,“君”為敬稱。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漢武帝時設十三州刺史,代表中央監察地方郡守,因其職責重要,民間尊稱為“使君”。此用法延續至魏晉南北朝,如《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載曹操對劉備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二、引申義:對州郡長官的泛稱

唐宋時期,“使君”演變為對太守、知州等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的敬稱,不再局限于刺史職務。例如:

三、文學意象:詩歌中的象征符號

在古典詩詞中,“使君”常被賦予文化隱喻:

  1. 權威象征

    漢樂府《陌上桑》中“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以“使君”代指太守,通過其儀仗(五馬駕車)彰顯權勢。

  2. 風雅意象

    杜甫《陪李梓州泛江》以“使君憐小阮,應念倚門愁”暗喻友人(刺史)的文人情趣。

  3. 道德載體

    蘇轼《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中“使君元是此中人”,借“使君”身份表達對民生疾苦的關切。


語源演變脈絡

時代 指代對象 文獻例證
漢代 刺史 《漢書·百官公卿表》
唐代 刺史/太守 杜甫《送梓州李使君》
宋元 知州/知府 《水浒傳》“滄州使君”
明清 退居禮儀性稱謂 《儒林外史》稱退休官員

現代漢語中,“使君”主要用于曆史文獻解讀與古風創作,日常對話已罕用。其詞義承載了中國古代官制變遷與禮俗文化,成為研究傳統社會稱謂制度的重要語料。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卷1頁892.
  2. 王力. 《古代漢語》[M]. 中華書局, 2018: 冊4頁301.
  3. 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DB/OL]. 漢典, 2023.
  4. 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卷2頁117.

網絡擴展解釋

“使君”是中國古代對官員的尊稱,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

  1. 核心含義
    最初為漢代對刺史的官方稱呼,如《陌上桑》中“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後演變為對州郡長官(如太守、刺史)的尊稱,類似于“先生”或現代“長官”。

  2. 延伸用法

  1. 典型示例
    《三國志》記載劉備因任豫州牧被稱為“劉使君”,體現其作為地方長官代稱的用法。

提示:這一詞彙在現代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若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樂府詩集》《三國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汗布拉宮愛幸霸蠻北瓜筆頭兒镵削蟬翼紗鸱視虎顧慈臨催比撮述代作大摹大熊座浮道還憶漢臯行政處罰洪溟鴻卓昏昧火山結僮驚乍乍九鼎大呂絶肮峻厲聚齊居先科員來去分明連明徹夜黎檬子粝米流變落木履絜馬鞍式秘而不宣靺鞨陗刻青田鶴衾幄忍口舍短取長申領沈香市算司農送暖偷寒損失梯磴偷雞不着蝕把米婉愉辒辌車狹阨仙筆襄辦夏五郭公溪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