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orific fitle of civil governor of a province in ancient China] 漢代稱呼太守刺史,漢以後用做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樂府詩集·陌上桑》
(1). 漢 時稱刺史為使君。《玉台新詠·日出東南隅行》:“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
(2).尊稱州郡長宮。《三國志·蜀志·劉璋傳》:“﹝ 張松 ﹞還,疵毀 曹公 ,勸 璋 自絶,因説 璋 曰:‘ 劉豫州 ,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 唐 張籍 《蘇州江岸留别樂天》詩:“莫忘使君吟詠處, 汝墳湖 北 武丘 西。” 宋 王禹偁 《寒食》詩:“使君慵不出,愁坐讀《離騷》。”
(3).對人的尊稱。 清 秋瑾 《柬某君》詩:“蒼天有意磨英骨,青眼何人識使君?”
尊稱奉命出使的人。《漢書·王訢傳》:“使君顓殺生之柄,威震郡國。” 顔師古 注:“為使者,故謂之使君。”《後漢書·寇恂傳》:“使君建節銜命,以臨四方。” 清 方文 《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詩:“四嶽分巡狩,東方屬使君。”
“使君”是中國古代對官員的尊稱,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
核心含義
最初為漢代對刺史的官方稱呼,如《陌上桑》中“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後演變為對州郡長官(如太守、刺史)的尊稱,類似于“先生”或現代“長官”。
延伸用法
提示:這一詞彙在現代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若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樂府詩集》《三國志》等典籍。
使君(shǐ jūn),字義為“派遣有司”,指官員派遣下屬或使者。拆分部首為“⺼”和“君”,部首⺼表示肉,君表示官職。由此可以聯想到派遣官員。
拆分部首為⺼(肉)和君(官職)。
拆分筆畫為“⺼”(4畫)和“君”(7畫)。
《使君》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溪侯列傳》中,用來形容派遣官員的行為。
繁體寫法為「使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将“使君”寫作“禮部漢字紀年”。
1. 朝廷使君頒布命令,要求全國各地遵守。
2. 他是朝廷派來的使君,負責調查這裡的情況。
使節、使者、君主、官吏
使臣、使命
臣民、受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