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lurred]∶不明事理
(2) [dark]∶指政治黑暗
(1).光線昏暗;陰暗。《文選·左思<吳都賦>》:“歊霧漨浡,雲蒸昏昧。” 劉逵 注:“昏昧,昏暗不明也。”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呂鄉筠》:“ 君山 上鳥獸叫噪,月色昏昧,舟檝大恐。”《七國春秋平話》卷上:“ 毅 觀将星昏昧,下山佐諸國,路逢 孫子 。”
(2).指**。 晉 潘嶽 《螢火賦》:“猶賢哲之處時,時昏昧而道明。”
(3).失去知覺;昏沉。 唐 李公佐 《古<嶽渎經>》:“﹝獸﹞蹲踞之狀若猿猴。但兩目不能開,兀若昏昧。” 明 宋濂 《題王魯公授少保緻仕诰》:“會病痁新起,精神昏昧。” 清 陳其元 《庸閑齋筆記·乞兒傳》:“ 李公 某之子,指甲中生肉管,赤色,頃刻長三尺餘,垂至地,能動,動則昏昧欲死。”
(4).指圖象、文字等模糊漫漶。 宋 洪遵 《泉志·正用品下·晉天福錢》:“餘按此錢徑七分,重二銖四參。銅質薄小,文字昏昧,蓋以私鑄不精也。”
(5).愚昧;糊塗。 明 方孝孺 《答鄭仲辯書》之一:“雖然天其或者未絶斯道,使昏昧者獲有所知。” 娲石女氏 《吊國民慶祝滿政府之立憲》:“蓋彼以當茲 漢 族昏昧忘仇之時,不乘機箝制之,他日民智既濬,大義亦明…… 滿 人雖欲主中夏,而行立憲,胡可得也。”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況吾 中國 ,亦為孤兒……復昏昧乏識,不知其家之田宅貨匨,凡得幾許。”
(6).指義理模糊。 瞿秋白 《餓鄉紀程》二:“人生的意義,昏昧極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昏昧漢語 快速查詢。
“昏昧”一詞包含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光線昏暗或視覺模糊
神智不清或失去知覺
愚昧糊塗或不明事理
社會或政治黑暗
例句補充
提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可通過等來源查看更多例句及用法。
《昏昧》是一個多音字詞語,意思是暗淡、陰暗。它可以指光線不明亮,也可以指思維不清晰,常常用來形容人的頭腦不清、糊塗。
《昏昧》的部首是日(rì),由兩個筆畫組成。
《昏昧》從形聲字的角度來看,它的字義來自于“軍”部,音來自于“武”部。意思即是軍隊在戰場上覆滅、失利時的陰暗、昏暗的情況。
《昏昧》的繁體字是「昏昧」。
在古時候,「昏昧」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房間裡的燈光昏昧,給人一種悲傷的感覺。
2. 他整天迷迷糊糊,對什麼都昏昧不清。
昏昏沉沉、昏昏欲睡、昏昏噩噩
昏暗、陰暗、朦胧
明亮、清晰、明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