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五”及“郭公”均為《春秋》經文脫漏之處。《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 杜預 注:“不書月,闕文。”又《莊公二十四年》:“ 郭公 。” 杜預 注:“無傳,蓋經闕誤也。”後因以“夏五郭公”比喻文字有殘缺。
“夏五郭公”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春秋》經文中的兩處脫漏記載,現多用于比喻文字缺失或記載不完整。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處與含義
結構與用法
現代引申意義
該成語通過《春秋》的具體脫例,生動反映了古代文獻的嚴謹性與後世對文字完整性的重視。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強調文本的缺失或需考證的特性。
《夏五郭公》是一首古代漢語詩歌,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之一。這首詩以形象生動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夜晚清涼的喜愛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夏五郭公》的拆分部首是夕(夕字頭兩邊有點),夕字的第一筆是橫畫。
《夏五郭公》在《全唐詩》中被收錄,是杜牧在唐代創作的。杜牧是唐代文學史上的重要詩人之一,以唱衰盛唐詩風格而著名。
《夏五郭公》的繁體字為「夏五郭公」。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夏五郭公》的寫法在古代與現代并無明顯差異。
杜牧在《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寫道: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瓜州出塞客。
鹹陽古道音塵絕,西風獨破胡兵淚。"
這裡的《夏五郭公》描述的是作者夜晚在郊外欣賞夜景時的情景,與整首詩融為一體。
夏天、五月、郭公、夏日
郭璞、五郭、夏朝、郭炎
冬五郭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