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orific fitle of civil governor of a province in ancient China] 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乐府诗集·陌上桑》
(1). 汉 时称刺史为使君。《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2).尊称州郡长宫。《三国志·蜀志·刘璋传》:“﹝ 张松 ﹞还,疵毁 曹公 ,劝 璋 自絶,因説 璋 曰:‘ 刘豫州 ,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 唐 张籍 《苏州江岸留别乐天》诗:“莫忘使君吟咏处, 汝坟湖 北 武丘 西。” 宋 王禹偁 《寒食》诗:“使君慵不出,愁坐读《离骚》。”
(3).对人的尊称。 清 秋瑾 《柬某君》诗:“苍天有意磨英骨,青眼何人识使君?”
尊称奉命出使的人。《汉书·王訢传》:“使君顓杀生之柄,威震郡国。” 颜师古 注:“为使者,故谓之使君。”《后汉书·寇恂传》:“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 清 方文 《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诗:“四岳分巡狩,东方属使君。”
使君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渊博的尊称,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官职、礼仪称谓及文学意象密切相关,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使君”最初为汉代对州刺史的正式尊称。“使”指受皇帝派遣行使职权,“君”为敬称。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汉武帝时设十三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守,因其职责重要,民间尊称为“使君”。此用法延续至魏晋南北朝,如《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曹操对刘备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唐宋时期,“使君”演变为对太守、知州等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敬称,不再局限于刺史职务。例如:
在古典诗词中,“使君”常被赋予文化隐喻:
汉乐府《陌上桑》中“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以“使君”代指太守,通过其仪仗(五马驾车)彰显权势。
杜甫《陪李梓州泛江》以“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暗喻友人(刺史)的文人情趣。
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中“使君元是此中人”,借“使君”身份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语源演变脉络
时代 | 指代对象 | 文献例证 |
---|---|---|
汉代 | 刺史 | 《汉书·百官公卿表》 |
唐代 | 刺史/太守 | 杜甫《送梓州李使君》 |
宋元 | 知州/知府 | 《水浒传》“沧州使君” |
明清 | 退居礼仪性称谓 | 《儒林外史》称退休官员 |
现代汉语中,“使君”主要用于历史文献解读与古风创作,日常对话已罕用。其词义承载了中国古代官制变迁与礼俗文化,成为研究传统社会称谓制度的重要语料。
参考来源:
“使君”是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尊称,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
核心含义
最初为汉代对刺史的官方称呼,如《陌上桑》中“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后演变为对州郡长官(如太守、刺史)的尊称,类似于“先生”或现代“长官”。
延伸用法
提示:这一词汇在现代主要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若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乐府诗集》《三国志》等典籍。
拜天地半解一知本夫痹症波茨坦毚鼎撑拒踳谬顶隔逗趁对得起多大霎芳醑丰孰福荫干打垒高楼国化横肆寰法皇寮黄门狱夥颐健犊降榻缄口无言焦核醮祭浇酒经霜金丝熏均台克乱两王连颈马步箭平地怯惧覰边荣燕瑞年三阵笘笆身版审覆实切恕道顺溜溜硕老説念送声苏李天门八翼听者头马王瑞旺相舞凤飞龙险阸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