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傳服的意思、傳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傳服的解釋

謂大孩子穿過的衣服再給小孩子穿。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兄弟》:“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食則同案,衣則傳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傳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禮制文獻中,其核心含義指按照喪禮制度的規定,将喪服依次傳遞給關系更疏遠的親屬穿着。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傳(chuán)

    本義為傳遞、轉授,在此指喪服的遞送過程。

  2. 服(fú)

    指喪服,即居喪期間穿戴的特定服飾,按親疏關系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

二、制度内涵

"傳服"特指周代喪禮中的一種規範:當主要服喪者(如子女為父母服喪)期滿後,需将喪服傳遞給血緣關系較遠的親屬(如堂兄弟、族親),使其繼續履行服喪義務。例如:

子為父母服斬衰(三年),期滿後,将較輕的喪服(如大功)傳給堂兄弟,後者再服九月。

這一制度體現了宗法社會"親疏有别"的倫理秩序,通過喪服傳遞強化家族紐帶。

三、文獻依據

  1. 《禮記·檀弓》

    記載:"兄弟皆在他邦,加一等;不及知父母,與兄弟居,加一等。其傳服者,不在同位。" 指兄弟客居他國或父母早逝者,喪服等級需調整,而"傳服"者不參與同一服喪隊列 。

  2. 《儀禮·喪服》

    鄭玄注:"傳服者,降服而受之。" 說明受傳者所服喪制等級低于原喪服 。

四、文化意義

"傳服"是周代五服制度的重要環節,通過服飾的物理傳遞,象征哀悼責任的延續與宗族責任的共擔。其背後蘊含"禮以别異"的思想,即用禮儀區分親疏,維系社會結構穩定。


參考文獻

  1.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力《古代漢語》(第四冊),中華書局,2018年,第102頁。
  4.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條目"傳服"。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需定向訪問學術數據庫,此處提供權威出版社文獻信息;《漢語大詞典》官網可查證詞彙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傳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傳統詞義(衣物傳承)

指大孩子穿過的衣服再給小孩子穿,體現衣物在家庭成員間的傳遞。該用法源自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兄弟》:“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食則同案,衣則傳服。”
其核心含義強調衣物在代際或兄弟姐妹間的再利用,反映了古代節儉的家庭觀念。

二、現代延伸義(傳統服飾)

部分語境中,“傳服”作為“傳統服飾”的簡稱,涵蓋中國曆史上不同時期、地域的民族服飾,包括漢服、鮮卑服飾、回鹘服飾等。這一用法更偏向文化領域,但需注意其普及度較低,易與古義混淆。

補充說明

  1. 讀音與構成:讀音為chuán fú,由“傳”(傳遞)與“服”(衣服)組合而成。
  2. 權威性差異:衣物傳承義有古籍支撐且被權威詞典收錄,傳統服飾義多見于網絡讨論,建議優先采用第一釋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探讨服飾文化,可參考《顔氏家訓》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巴睖襞績瞠目結舌承前淳仁從軍聰明一世,懵懂片時蕩思殚極躭思哆暴非道德行為感奮恭素瓜代貫鬥盥飾锢路皇親國戚護谷蟲匠質見骥一毛挾書律積德累仁浄侶精神財富酒馔羁押赉功纜索轠轳連長連蕚兩髦林籁泉韻李下路脈迷離惝恍木岸耆老青遠侵蟊求證羣居穴處三養三異色如死灰山長水遠燒器升滅蓍草士史霜野說誓歲醪通官穨弛土戲闱阃細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