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沖自牧的意思、謙沖自牧的詳細解釋
謙沖自牧的解釋
謙沖:謙虛;自牧:自我修養,克制。比喻謙虛謹慎,自我克制。
詞語分解
- 謙沖的解釋 謙虛念高危則思謙沖。;;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詳細解釋見“ 謙沖 ”。亦作“ 謙沖 ”。猶謙虛。 三國 魏 曹操 《報荀彧書》:“前後謙沖,欲慕 魯連 先生乎?” 宋 蘇轼 《賜皇叔改封徐王
- 自牧的解釋 自我修養。《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孔穎達 疏:“恒以謙卑自養其德也。”《後漢書·劉虞公孫瓒傳論》:“ 劉虞 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 唐 獨孤及 《吳季子劄論》:“全身不顧其業,專讓不
專業解析
“謙沖自牧”是一個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語,意指謙虛謹慎,自我修養,保持謙遜的态度并注重自我約束。其核心在于強調個人在品德修養上應保持低調、虛心,不斷自我完善。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謙沖:
- 謙:指虛心、不自滿,如《說文解字》釋“謙”為“敬也”,引申為态度恭敬、低調。
- 沖:本義為虛、空虛,引申為謙和、淡泊。如《道德經》中“大盈若沖”,形容至滿之物反顯虛懷。
- 合義:“謙沖”強調内心虛懷若谷,待人接物溫和謙遜。
-
自牧:
- 自:指自我、自身。
- 牧:本義為放養牲畜,引申為修養、治理。如《易經·謙卦》雲:“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意為君子以謙卑态度修養自身。
- 合義:“自牧”即自我約束、自我修養,主動提升道德品行。
二、成語出處與典故
“謙沖自牧”典出《尚書·大禹谟》: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争功。”
後由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為: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此句勸誡君主當以謙虛态度自我約束,戒驕戒躁。
三、文化内涵
- 儒家修養觀:
契合儒家“克己複禮”思想,強調通過自我約束達到道德完善,如《論語》中“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 道家處世智慧:
與道家“虛其心,實其腹”(《道德經》)的謙退哲學相通,主張以柔克剛、以虛納實。
- 曆史實踐意義:
曆代名臣(如魏徵、諸葛亮)常以此谏君,強調統治者需謙卑自持以治國安邦。
四、現代應用價值
在當代社會,“謙沖自牧”仍具重要指導意義:
- 個人成長:避免驕傲自滿,持續學習進步。
- 領導力修養:管理者虛懷若谷,方能集思廣益。
- 文化傳承:作為中華傳統美德,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誠信”“友善”範疇。
權威參考來源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謙沖”“自牧”的釋義及用例分析。
- 《尚書譯注》(中華書局):詳注“滿招損,謙受益”的哲學背景。
- 《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解析成語源流及引申義。
-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闡釋其作為文化關鍵詞的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謙沖自牧”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出處
- 讀音:qiān chōng zì mù
- 出處:出自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二、釋義與結構
- 謙沖:指謙虛平态度。“謙”即謙虛;“沖”通“沖虛”,意為虛懷若谷、不驕矜。
- 自牧:自我修養與管理。“牧”原指放牧,引申為約束、修養,強調自我克制與提升。
- 整體含義:形容人謙虛謹慎,注重自我約束與品德修養,避免驕傲自滿。
三、引申意義與應用
- 道德修養:強調内外兼修,既要有謙遜的心态,也要通過自我管理提升品行,常用于家風或處世之道的描述。
- 實踐場景:可用于職場、學習等情境,如“保持謙沖自牧的态度,虛心聽取他人建議”。
四、相關延伸
- 近義詞:虛懷若谷、卑以自牧。
- 反義詞:驕傲自滿、剛愎自用。
此成語通過曆史典故傳遞中華文化中“謙德”的重要性,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扒伏背溜筆蹤財富蠶箪側足而立纏帶承允淳曜脆生生蕩海拔山膽戰心慌點汙凍飙凡愦反轉馮岑浮員管閑事鬼剃頭歸于骨醉剪貼劫鈔接氣警昏禁酒禁直蠲疏刻霧裁風誇妍鬭豔趔趔趄趄鄰比亂說輪筆耄聩民膏骈肩疊迹丕構平樂館評隲輕減傾聳起塔搔頭摸耳升滅賒頭手肘睡椅特質田熟外府畏咎卧椅五尺之孤烏戲閑雕剌仙姿玉貌西僰谿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