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坐的意思、趺坐的詳細解釋
趺坐的解釋
(1).盤腿端坐。 唐 王維 《登辨覺寺》詩:“輭草承趺坐,長松響梵聲。” 宋 費衮 《梁谿漫志·閑樂異事》:“迨夜入寝,有婢 杏香 奔告諸子曰:‘殿院咳逆不止若疾狀。’諸子亟走,至,則已趺坐,而一足猶未上,命其子為收之,纔畢而終。” 明 何景明 《明紹興府同知緻仕進階朝列大夫陶公行狀》:“嘗讀書 南禪寺 ,閉門誦習,趺坐中夜。” 沉鈞儒 《趺坐》詩:“舉世嚣嚣我適靜,棕床趺坐作心觀。”參見“ 趺跏 ”。
(2).見“ 趺座 ”。
詞語分解
- 趺的解釋 趺 ū 同“跗”。 〔趺坐〕*********盤腿端坐的姿勢。 碑下的石座:魑首龜趺。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坐的解釋 坐 ò 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腳後跟上,這是其本義,後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待。坐墊。坐骨。坐化(佛教指和尚盤膝坐着死去)。坐禅。坐功。坐騎。 乘,搭:坐車。坐船。 堅守,引申為常駐,不
網絡擴展解釋
“趺坐”是佛教修行中的一種盤腿端坐姿勢,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趺坐」音fū zuò,指佛教徒盤腿端坐的修行姿勢,通常将左腳放在右腿上,右腳放在左腿上(即“雙盤”),又稱全跏趺坐。與之相對的還有半跏趺坐(單盤)。
二、姿勢分類
- 全跏趺坐:雙腳交疊盤坐,雙足置于對側大腿根部,是佛教禅修的标準坐姿,象征穩定與圓滿。
- 半跏趺坐:僅單足置于對側大腿上,另一足自然下垂,常見于佛像或較隨意的修行場合。
三、文化與宗教意義
- 佛教修行:趺坐是禅定、誦經的常用姿勢,認為有助于收攝心神、調息入定。《婆娑論》稱其為“相圓滿”。
- 文學意象:唐代詩人王維曾在《登辨覺寺》中寫道“軟草承趺坐,長松響梵聲”,描繪僧人趺坐修行的場景。
四、其他相關
- 字形解析:“趺”原指腳背,後引申為盤腿動作;“坐”即端坐,合稱“趺坐”。
- 現代應用:瑜伽、冥想等身心練習中,也常采用類似姿勢以保持脊柱挺直、促進專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佛教經典或高權威詞典(如、2、6)。
網絡擴展解釋二
趺坐是指以腿交叉疊放,雙腳腳背着地坐的姿勢。這種坐姿在東方文化中被廣泛使用,特别是在佛教和瑜伽中,被認為是用于冥想和修行的姿勢。
拆分部首和筆畫:趺(⾝、⻊)坐(土、⼋、人)。
來源:趺字的含義源于古代漢字和象形文字的演變過程。其原始意義是腳跟着地。在足和人的組合下,形成了趺坐的意義。
繁體字:趺字的繁體形式為趺。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趺字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具體寫法如下:足 + 卌 + 入。
例句:他趺坐在地上,專心緻志地冥想。
組詞:趺坐不拔、趺坐冥思、趺坐打坐。
近義詞:跏趺、盤腿、跪坐。
反義詞:站立、躺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