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ce-polishing device using water power;water power trip-hammer for husking rice] 靠水力來舂米的器具
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三國志·魏志·張既傳》:“ 既 假三郡人為将吏者休課,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 唐 岑參 《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詩:“岸花藏水碓,谿水映風爐。”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攻稻》:“凡水碓,山國之人居河濱者之所為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四節:“水碓是用水力激木輪舂米的器械,發明當在 東漢 時期。”參閱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八。
水碓是中國古代一種利用水力驅動的農業加工工具,主要用于舂米、搗碎礦石或竹篾紙漿等作業。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水碓又稱“機碓”“水搗器”“翻車碓”等,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水力、杠杆和凸輪原理,将水流能量轉化為機械動力,替代傳統人力或畜力完成糧食加工。
核心組件
運作流程
水流驅動水輪轉動→撥闆帶動碓杆→碓頭反複捶打石臼中的物料,實現脫殼或粉碎。
唐代詩人岑參等曾提及水碓,反映其在古代生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如今,部分傳統村落仍保留水碓遺迹,成為研究古代科技與農業的實物資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水碓的樂高模型或曆史文獻案例,可參考原始内容。
意思:水碓,是一種利用人力或動力将水轉化為能量的工具。它通常用于搗米、榨油等農業生産中,通過碾壓、搗打等方式将物料加工成粉狀或液體。
拆分部首和筆畫:水碓的拆分部首是水(三點水),筆畫為13畫。
來源:“水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最早使用水力碾磨物料的工具。水碓的使用帶來了農業生産的革新,提高了生産效率。
繁體:簸箕在繁體字中寫作「水碓」。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水碓的原始形态較為簡潔易讀,可以通過兩個字形來表示:「水」字上方畫上曲線表示水流,下方畫上一個方框表示井口;而「碓」之字形則是兩個方框疊在一起,上方為一三點水,下方為與之相連的兩個三點水,表示碾壓的工具。
例句:
組詞:
近義詞:簸箕、水磨
反義詞:手工、人力碾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