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召的意思、方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召的解釋

亦作“ 方邵 ”。 西周 時助 宣王 中興之賢臣 方叔 與 召虎 的并稱。後借指國之重臣。《宋書·王鎮惡傳》:“﹝ 鎮惡 ﹞實扞城所寄,國之 方 邵 也。” 隋 盧思道 《勞生論》:“ 方 邵 重臣,外揚武節。” 唐 李華 《盧中郎齋居記》:“廟堂有風力之臣,征鎮皆 方 召 之老。”《舊唐書·太宗紀上》:“ 周宣 驅馳 方 召 ,亦能制勝 太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淵源和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意義可從字源、詞義及文獻用例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方”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并船”,引申為“正直”“法度”,如《詩經·大雅》載“萬邦之方,下民之王”;“召”本義為“呼喚”,《說文解字》注“召,呼也”,後衍生出“招引”“聚集”之意,如《詩經·小雅》雲“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兩字組合後,詞義發生融合與擴展。

二、詞義考據

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現代漢語中“方召”包含兩層含義:

  1. 指代賢能之士,特指兼具德行與才能的人。例如《後漢書·班固傳》引用“方召之臣,鎮衛四國”,此處以“方召”喻指治國能臣。
  2. 引申為規範與感召力,如《宋史·禮志》中“禮樂方召,教化大行”,強調禮法對人的引導作用。

三、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方召”在漢語中既是賢能者的代稱,亦包含規範與引導的抽象含義,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方召”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方召”指西周時期輔佐周宣王中興的兩位賢臣——方叔和召虎(召穆公)的并稱,後引申為“國之重臣”的代稱。在古籍中亦寫作“方邵”。

  2. 曆史背景

    • 方叔:周宣王時的大将,曾率軍平定荊蠻叛亂,鞏固西周統治。
    • 召虎:周宣王的重臣,曾參與處理“國人暴動”,并輔佐宣王中興。
      二人均為西周中興的關鍵人物,因此并稱“方召”。
  3. 文獻例證

    • 《宋書》中以“方邵”贊譽王鎮惡為國之棟梁。
    • 《晉書》中記載桓溫被比作“方召之任”,強調其治國才能。
    • 唐代李華《盧中郎齋居記》用“方召之老”形容德高望重的老臣。
  4. 用法特點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文體中,表示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賢臣或軍事統帥,常見于史書、碑銘等。

  5.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涉及曆史或文學創作時,仍可作為典故引用,以增強文采或強調人物的重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

擺制炳煜滄海君長名牓谶步誠念倒持泰阿度索君傅緻耿結歌嘔謌舞孤誠過龍顧屬漢語紅茶花節惶顧渙鱗禍福獲救夏楚椒房殿交鈎擊搏才揭箧擔囊積金京江景迹人赆敬棘卿局隘卷包曆元牡蒿那般黏葉偶對配祀辟卦人衆三山客射捍生疎深山世情詩宰相熟研太夫人桃花粥騰仚特選望其項背蛙渚緯紗祥禾笑雷瞎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