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召的意思、方召的詳細解釋
方召的解釋
亦作“ 方邵 ”。 西周 時助 宣王 中興之賢臣 方叔 與 召虎 的并稱。後借指國之重臣。《宋書·王鎮惡傳》:“﹝ 鎮惡 ﹞實扞城所寄,國之 方 邵 也。” 隋 盧思道 《勞生論》:“ 方 邵 重臣,外揚武節。” 唐 李華 《盧中郎齋居記》:“廟堂有風力之臣,征鎮皆 方 召 之老。”《舊唐書·太宗紀上》:“ 周宣 驅馳 方 召 ,亦能制勝 太原 。”
詞語分解
- 方的解釋 方 ā 四個角都是暗乃謀咝位蛄雒娑際侵苯撬謀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階印保!邸 數學上指某數自乘的積:方根。平方。開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邊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區,地域:地方。
- 召的解釋 召 à 召喚:召集。召見。 召緻,引來:召禍。召人怨。 召 à 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國陝西省岐山縣西南。(三)姓氏。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方召”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
基本詞義
“方召”指西周時期輔佐周宣王中興的兩位賢臣——方叔和召虎(召穆公)的并稱,後引申為“國之重臣”的代稱。在古籍中亦寫作“方邵”。
-
曆史背景
- 方叔:周宣王時的大将,曾率軍平定荊蠻叛亂,鞏固西周統治。
- 召虎:周宣王的重臣,曾參與處理“國人暴動”,并輔佐宣王中興。
二人均為西周中興的關鍵人物,因此并稱“方召”。
-
文獻例證
- 《宋書》中以“方邵”贊譽王鎮惡為國之棟梁。
- 《晉書》中記載桓溫被比作“方召之任”,強調其治國才能。
- 唐代李華《盧中郎齋居記》用“方召之老”形容德高望重的老臣。
-
用法特點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文體中,表示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賢臣或軍事統帥,常見于史書、碑銘等。
-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涉及曆史或文學創作時,仍可作為典故引用,以增強文采或強調人物的重要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方召這個詞是一個漢字詞組,通常用來形容召喚或召集人群。
下面是關于方召各個方面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方召的拆分部首是方(方塊部首),召(口字旁);它一共有8個筆畫。
來源:方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意思是召喚或召集人們。古代人常通過方召這個詞組來表示召集士兵、朋友或家族成員等。
繁體:方召的繁體字為「方召」,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方召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書寫的變遷,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它的基本結構和意義與現代相似。
例句:他方召了一群志願者幫助清理公園。
組詞:方召可以和其他漢字組成不同的詞語,例如方向、召集、召見等。
近義詞:方召的近義詞有召集、召喚、召見等,它們的意思都是類似的,表示召集人們聚集在一起。
反義詞:方召的反義詞可能是解散、分散等,表示将人群散開或解除召集狀态。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