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嵌在牆上的碑記。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壁記》:“朝廷百司諸廳,皆有壁記。叙官秩創置及遷授始末,原其作意,蓋欲著前政履歷,而發将來健羨焉。” 唐 元稹 《和樂天過秘閣書省舊廳》詩:“壁記欲題三漏合,吏人驚問十年來。”
(2).州縣官署也有壁記。如 唐 柳宗元 有《武功縣丞壁記》、《館驿使壁記》等。
壁記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署廳堂牆壁上題寫的記錄性文字,主要用于記載官職設置、官員遷轉或衙署沿革等内容。以下從詞典釋義、文體特征及文化價值三方面詳細闡釋:
據《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定義:
壁記:題寫在官署廳壁上的文字。内容多為記述官職的設置、變遷及官員姓名等,具有檔案性質。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2卷,第168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進一步補充:
唐代盛行壁記,如官府、寺觀常于壁上題記,内容涉及職官名錄、建置沿革,兼具史料與文學價值。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第1012頁。
以簡練文言記述機構職能、曆任官員姓名及任期,類似職官名錄(如唐代獨孤及《太常少卿廳壁記》)。
兼具行政檔案與公開公示作用,為後世研究古代官制提供一手史料。
壁記作為特殊文體,反映了古代政務公開傳統與文書制度。唐宋散文家(如韓愈、柳宗元)常借壁記闡發政治見解,使其由實用文書發展為文學載體,成為研究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實物文獻。
參考來源
“壁記”是古代一種特殊的記錄形式,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嵌刻在牆壁上的碑記,主要用于記錄重要事件、官職變遷或機構沿革。這種形式源于古代信息保存需求,在紙張尚未普及時,通過牆面刻寫實現長期留存。
二、具體應用
官署文書
唐代官署普遍使用壁記,如柳宗元《武功縣丞壁記》詳細記載縣丞職責演變,李華《壽州刺史廳壁記》記錄地方治理情況。這類文書兼具檔案與警示作用,既留存曆史信息,又為繼任者提供參考。
建築标識
寺院、驿站等公共場所的壁記常記錄建築修繕曆程或重要事件,如《館驿使壁記》詳述唐代驿站管理制度,成為研究古代交通的重要史料。
文獻價值
現存唐代壁記文獻達百餘篇,封演《封氏聞見記》特别指出這類文字具有“著前政履曆,發将來健羨”的雙重功能,既總結前人經驗,又激勵後來者。
案覆阿物兒畢業會考步步蓮花布隆迪朝議垂憐純真待弊當館叨昧等值線電磁點缺鞮鞻方極發綜指示憤隔共同語管風琴龜厭不告涵受橫躺豎卧宏覆鴻條皇戚黃蓍绛煙矯詞攪渾階勳際會風雲舉動課能力矩流普秘計旁死霸偏絃平滑肌前挽後推清德圈牢色作少色盛夏牲俎侍長適爾輸效貪愞添倉突越兀岸屋脊無主後鮮缟鮝臘嚣黩小家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