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n and flesh;physical] 皮膚和血肉,借指肉體
難道這點皮肉之苦都受不了嗎
皮膚和肌肉;皮膚。《列子·湯問》:“ 黑卵 悍志絶衆,力抗百夫,筋骨皮肉,非人類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茅盾 《子夜》十四:“一個是圓臉兒,不長不短,水汪汪的一對眼睛,皮肉黑一點兒。”
“皮肉”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分析:
字面解釋
指人體的皮膚和肌肉,即生理層面的身體組成部分。例如:“皮肉之苦”形容身體遭受的疼痛。
引申含義
借代“肉體”或“身體”,常與精神、情感相對。如《三國演義》中描述“皮肉肌膚,如同刀剜”,強調身體受創的直觀感受。
中醫術語背景
源于中醫理論,指體表的皮膚與肌肉組織,如《素問》提到“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象征性表達
在成語或俗語中,可比喻表面沖突或磨砺。例如:“皮肉之争”暗指看似激烈的矛盾,實則為增進關系的磨合。
在方言或口語中,也可能泛指外表或淺層特征,如“細皮嫩肉”形容肌膚細膩。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列子·湯問》《子夜》等文獻。
《皮肉》是一個常用詞彙,可以表示諷刺、嘲笑、調侃的意思。它通常用來形容一種對别人或情況的幽默、諷刺的評論方式。
《皮肉》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月”,拆分後的筆畫數為5畫。
《皮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北山》中,原詞為“鸩鼠皮肉,麥秀黍稷”,意思是鼠鼠節食不食物,但食他人的皮肉,并将這個比喻擴展至社會生活中各種形式的諷刺、嘲笑、譏諷。
《皮肉》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皮肉」。
在古代,人們常用另一種寫法來表達《皮肉》,這個寫法是「琵琶」。這種寫法是通過使用形狀相似的兩個字來表示諷刺、調侃,因為琵琶的外形有點像兩個人相互擠壓的樣子。
1. 聽到他的皮肉之言,大家都哈哈大笑。
2. 她總是用皮肉的話讓人感到尴尬。
1. 皮肉之言
2. 皮肉調侃
3. 皮肉話
1. 嘲諷
2. 譏諷
3. 諷刺
1. 贊美
2. 褒揚
3. 頌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