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以黑黍和郁金香草釀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及賞賜有功的諸侯。《書·洛诰》:“伻來毖殷,乃命寧予以秬鬯二卣。”《禮記·表記》:“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史記·晉世家》:“天子使 王子虎 命 晉侯 為伯,賜大輅,彤弓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珪瓚,虎賁三百人。” 清 程可則 《送家立庵學士冊封安南》詩:“秬鬯分藩舊,苴茅錫命初。”
秬鬯是古代中國一種重要的祭祀用酒,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秬鬯不僅是物質飲品,更承載禮制與王權象征,反映古代“酒以成禮”的文化傳統,兼具宗教、政治雙重功能。
《秬鬯》是一個古漢字,意為“農作物的酒曲”。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穴(xuè)部和釆(cǎi)部,共涉及12個筆畫。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文獻中的《詩經》中的一首名為《國風·秬鬯》的古詩。
在繁體字中,秬鬯的寫法為穭醬。穭(lǔ)是指谷物的一種,可以被加工成谷粒或釀造成酒。醬(jiàng)意為酒曲,是用來釀造酒的發酵劑。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秬鬯在古代的寫法為穉酲,其中穉意為酒曲,酲則是谷物或酒的意思。這個字形更接近于繁體字。
以下是一些秬鬯的例句:
1. 曲泉之酒,秬鬯之醴,以哺我師,于以遠逝。
2. 耕耘之時,必蒸秬鬯,以釀酒美酒。
3. 民間有句俗話:“滴酒不沾,秬鬯無歡。”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秬米(農作物的谷粒)、酸秬(釀造出的酸味酒)、秬香(秬鬯的香氣)等。
秬鬯的近義詞包括:麴饴(用麴釀造的酒)、豉(豆瓣醬)等。
秬鬯的反義詞可能是冷酒或未釀酒的谷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