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士籍的意思、士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士籍的解釋

(1). 魏 晉 南北朝 時門閥士族的名籍譜系。參閱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

(2).各地科考應試士人的名籍簿。參閱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置士籍》、《續文獻通考·選舉一》。

(3). 明 洪武 二十一年命進士立石題名于太學,以記載進士名籍,稱士籍。 唐 代稱進士登科記, 宋 代稱進士小錄。參閱《續文獻通考·選舉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士籍”是一個曆史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1.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譜系
    指門閥士族的名籍譜系,用于記錄世家大族的血緣關系和社會地位。這一時期的士籍與“九品中正制”密切相關,是門閥制度下維護貴族特權的工具。

  2. 宋代的科考名籍簿
    宋代科舉制度中,專門登記各地應試士人信息的官方檔案,包含考生籍貫、家世等,用于審核考生資格并防止冒籍舞弊。據宋人周密《癸辛雜識别集》記載,南宋曾因科考争議推行過士籍制度。

  3. 明代的進士題名碑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朝廷命進士在太學立碑題名,形成記載進士名籍的“士籍”。此制承襲自唐代的“進士登科記”和宋代的“進士小錄”,具有表彰功名和存檔的雙重作用。


補充說明
士籍的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從魏晉依賴門第,到宋明通過科舉選拔人才。需注意,部分網絡解釋将“士籍”與賦稅混為一談(如),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建議以《中國通史》《續文獻通考》等史料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士籍的意思

士籍是指士人的身份證明,也可以指士人的戶口或家世。在古代中國,隻有通過科舉考試或世襲士人的後代才能有士籍。

拆分部首和筆畫

士籍的拆分部首為“士”和“⼩”,總計8畫。

來源

士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士人身份在古代非常受重視,所以有了特定的身份證明。通過士籍可以确定士人的身份和地位。

繁體

士籍的繁體字為「士籍」,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士籍的基本形狀和結構未有明顯變化。

例句

1. 他的士籍證明了他是一位合格的士人。

2. 持有士籍的人享有特殊的社會地位和權益。

組詞

1. 士族:士族指的是出身于士人家族的人。

2. 士人:士人指的是古代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包括讀書人、文官。

3. 士風:士風指的是士人的品德和風度。

近義詞

1. 士爵:士爵是古代封建社會中乃至現代有爵位的士人。

2. 士族:士族與士籍類似,都指士人的身份或家族。

反義詞

平民:指的是不具備士籍、沒有特殊社會地位的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