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士籍的意思、士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士籍的解釋

(1). 魏 晉 南北朝 時門閥士族的名籍譜系。參閱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

(2).各地科考應試士人的名籍簿。參閱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置士籍》、《續文獻通考·選舉一》。

(3). 明 洪武 二十一年命進士立石題名于太學,以記載進士名籍,稱士籍。 唐 代稱進士登科記, 宋 代稱進士小錄。參閱《續文獻通考·選舉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士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主要指向中國古代社會制度中專為“士”這一階層設立的戶籍登記制度。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 基本釋義

指登記士人身份信息的專門冊籍。在古代中國,“士”通常指讀書人、預備或已取得功名的知識分子階層(如生員、舉人、進士等)。政府為管理、識别和賦予這一階層特定權利與義務(如免除部分徭役、賦稅,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等),會将其姓名、籍貫、出身、功名等級等信息登記造冊,形成區别于普通民戶(民籍)、軍戶(軍籍)、匠戶(匠籍)等的特殊戶籍類别,即“士籍”。

二、 曆史背景與功能

士籍制度與科舉選官制度緊密相連,尤以宋代為典型。宋代為選拔人才、防止科舉冒名頂替及規範士人管理,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士籍制度:

  1. 身份确認與特權保障:士籍是士人身份的法律憑證,憑此可享有國家賦予的相應特權(如免役權)。《宋史·選舉志》等史料記載了相關制度輪廓。
  2. 科舉資格審查:參加科舉考試者必須擁有士籍,且籍貫等信息需真實無誤,以防止“冒籍”應試(即非本地士子假冒本地戶籍參加相對容易錄取地區的考試)。《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文獻對此有反映。
  3. 社會階層管理:士籍是區分“士農工商”四民社會中“士”這一特殊階層的重要工具,體現了國家對知識精英群體的管理與控制。

三、 制度要素

士籍通常包含以下關鍵信息:

四、 演變與消亡

士籍制度隨着科舉制度的興衰而演變。元代以後,戶籍制度有所變化,但“士”作為特殊社會階層的概念及其在戶籍上的體現依然存在,尤其在明清的“學籍”管理(如生員需在學官處登記備案)中可見其遺風。直至清末科舉廢除(1905年),與科舉捆綁的嚴格士籍制度才最終退出曆史舞台。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士籍”是一個曆史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1.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譜系
    指門閥士族的名籍譜系,用于記錄世家大族的血緣關系和社會地位。這一時期的士籍與“九品中正制”密切相關,是門閥制度下維護貴族特權的工具。

  2. 宋代的科考名籍簿
    宋代科舉制度中,專門登記各地應試士人信息的官方檔案,包含考生籍貫、家世等,用于審核考生資格并防止冒籍舞弊。據宋人周密《癸辛雜識别集》記載,南宋曾因科考争議推行過士籍制度。

  3. 明代的進士題名碑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朝廷命進士在太學立碑題名,形成記載進士名籍的“士籍”。此制承襲自唐代的“進士登科記”和宋代的“進士小錄”,具有表彰功名和存檔的雙重作用。


補充說明
士籍的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從魏晉依賴門第,到宋明通過科舉選拔人才。需注意,部分網絡解釋将“士籍”與賦稅混為一談(如),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建議以《中國通史》《續文獻通考》等史料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黃闆卒被池邊式不勞而獲塵堀觸瑟次等膽大潑天道言大閱堤山峨眉發鞍放射療法飛蛇格非各自管華貴男貴要呵黎勒惶撓恢闳家儅迹盜接絲鞭笄女錦軸駿異開科曠滞旯旮靈開蘆菔旅冢馬蒁眉尾描字鳴扃虐刑炮暑扒手缥醪氣矜青海窮追不舍如畫賞狎沙魚鞘聖道申憲隨珠和璧損上益下太平間徒兵亡辜五城枭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