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步兵。《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 鄭 徒兵,取其禾而還。”《史記·晉世家》:“獻 楚 俘於 周 ,駟介百乘,徒兵千。” 宋 蘇轼 《策别》之十三:“今 江 淮 之間,又有發運,祿賜之厚,徒兵之衆,其為費豈可勝計哉。”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四章第四節:“封建政治制度在慢慢建立起來。軍制最為明顯。甲士和車戰降到次要地位,徒兵和野戰上升到主要地位。”
(2).步卒所執的兵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兵、甲楯之數。” 楊伯峻 注:“此兩兵字皆指兵器,車上之戰士與車下之徒卒所執兵器不同,故雲車兵徒兵。”
徒兵是古代軍事術語,指不乘坐戰車、僅依靠步行作戰的士兵,與現代“步兵”概念相近,但更強調其“徒步”屬性。其釋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字義構成
“徒”本義為步行(《說文解字》:“徒,步行也”),引申為無車馬器械;“兵”指士卒。合稱指未配備戰車或馬匹的純步兵,區别于“車兵”“騎兵”等兵種。
軍事職能
在車戰為主的先秦時期,徒兵主要承擔輔助任務:
西周至春秋
徒兵多為貴族私屬或征召的庶民,裝備簡陋(以木石兵器為主),地位低于車兵。《周禮·夏官》載“凡制軍……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其中徒兵占比超七成,但編制依附于戰車單位。
戰國時期轉型
因戰争規模擴大與地形複雜化,徒兵逐漸獨立成軍:
“徒兵”在部分語境中亦泛指非技術兵種的普通士卒(如《宋史·兵志》稱廂軍為“役兵”),但核心仍強調其徒步屬性。後世逐漸被“步兵”一詞取代,成為冷兵器時代陸軍主力。
參考資料來源:
“徒兵”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以下是綜合各來源的詳細解釋:
步兵
指古代戰争中不乘坐戰車、徒步作戰的士兵。例如《左傳·隱公四年》記載“諸侯之師,敗鄭徒兵”,說明春秋時期徒兵已作為獨立兵種參與戰鬥。這種步兵編制在對抗山地部族(如戎狄)時尤為重要。
步卒的兵器
特指步兵所使用的武器,與車兵(戰車上的士兵)的兵器相區别。《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提到“賦車兵、徒兵”,楊伯峻注解指出兩者因作戰方式不同,兵器種類也有差異。
在成語中,“徒兵”可比喻無實際作用的人或物,如“徒有虛名之兵”,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矮小邦貫北聲滮灑兵備道炳炳烨烨冰锷敝素博悉捕搏不侈不複堪命逋虜纏仗酬賽觸處機來出洋相從信蹈兇電擊多心恩客風鏡伏陰溉導好不好熇竭華贍笏床穢氣降麻嬌鸾雛鳳嘂油子駿逸樂謌類申累屋兩稅戶裡擋領鄉薦密計命命鳥秘瑞平視鉛幕青橐瓊懷三上折堕沈翔事事物物説泛四界俗麗透額羅望風而降王孫草尾擊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