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徒兵的意思、徒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徒兵的解釋

(1).步兵。《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 鄭 徒兵,取其禾而還。”《史記·晉世家》:“獻 楚 俘於 周 ,駟介百乘,徒兵千。” 宋 蘇轼 《策别》之十三:“今 江 淮 之間,又有發運,祿賜之厚,徒兵之衆,其為費豈可勝計哉。”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四章第四節:“封建政治制度在慢慢建立起來。軍制最為明顯。甲士和車戰降到次要地位,徒兵和野戰上升到主要地位。”

(2).步卒所執的兵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兵、甲楯之數。” 楊伯峻 注:“此兩兵字皆指兵器,車上之戰士與車下之徒卒所執兵器不同,故雲車兵徒兵。”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徒兵”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以下是綜合各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步兵
    指古代戰争中不乘坐戰車、徒步作戰的士兵。例如《左傳·隱公四年》記載“諸侯之師,敗鄭徒兵”,說明春秋時期徒兵已作為獨立兵種參與戰鬥。這種步兵編制在對抗山地部族(如戎狄)時尤為重要。

  2. 步卒的兵器
    特指步兵所使用的武器,與車兵(戰車上的士兵)的兵器相區别。《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提到“賦車兵、徒兵”,楊伯峻注解指出兩者因作戰方式不同,兵器種類也有差異。

二、出處與演變

三、其他用法

在成語中,“徒兵”可比喻無實際作用的人或物,如“徒有虛名之兵”,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徒兵》的意思

《徒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沒有用武之地、待命無事的士兵”。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徒兵》一詞的部首為“彳”和“兵”,由于“彳”部分在字的右邊,所以被稱為右旁,表示前進的意思;“兵”部分在字的左邊,表示和軍隊有關的意思。總筆畫數為八劃。

來源和繁體

《徒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隊中的制度。在古代中國,軍隊分為戰鬥部隊和隨軍人員。戰鬥部隊負責實戰,而隨軍人員則是為了修理營房、護衛後勤物資等工作。這些隨軍人員由于沒有參與實戰,常年在後方待命,被稱為“徒兵”。在戰争結束或者戰鬥人員不足時,他們會被調入戰鬥部隊補充兵員。

《徒兵》的繁體形式為「徒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相較現在有所差異。例如,徒兵的「兵」字在古代寫法中使用了更多的橫畫和撇畫,而「徒」字的左右結構也有所不同。

例句

1. 這些徒兵在戰場上沒有戰鬥力,隻能在後方保護營地。

2. 由于戰鬥人員不足,軍隊被迫調集了大批徒兵。

組詞

1. 徒弟:學習某門技藝或學科的學生。

2. 徒步:指走路而不是乘坐交通工具。

3. 徒勞:形容做事沒有效果,付出努力但無收獲。

近義詞

無用兵、閑兵、後備兵

反義詞

戰鬥兵、實戰部隊、前線軍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