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士籍的意思、士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士籍的解释

(1). 魏 晋 南北朝 时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参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2).各地科考应试士人的名籍簿。参阅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续文献通考·选举一》。

(3). 明 洪武 二十一年命进士立石题名于太学,以记载进士名籍,称士籍。 唐 代称进士登科记, 宋 代称进士小录。参阅《续文献通考·选举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士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主要指向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专为“士”这一阶层设立的户籍登记制度。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 基本释义

指登记士人身份信息的专门册籍。在古代中国,“士”通常指读书人、预备或已取得功名的知识分子阶层(如生员、举人、进士等)。政府为管理、识别和赋予这一阶层特定权利与义务(如免除部分徭役、赋税,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等),会将其姓名、籍贯、出身、功名等级等信息登记造册,形成区别于普通民户(民籍)、军户(军籍)、匠户(匠籍)等的特殊户籍类别,即“士籍”。

二、 历史背景与功能

士籍制度与科举选官制度紧密相连,尤以宋代为典型。宋代为选拔人才、防止科举冒名顶替及规范士人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士籍制度:

  1. 身份确认与特权保障:士籍是士人身份的法律凭证,凭此可享有国家赋予的相应特权(如免役权)。《宋史·选举志》等史料记载了相关制度轮廓。
  2. 科举资格审查: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拥有士籍,且籍贯等信息需真实无误,以防止“冒籍”应试(即非本地士子假冒本地户籍参加相对容易录取地区的考试)。《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对此有反映。
  3. 社会阶层管理:士籍是区分“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士”这一特殊阶层的重要工具,体现了国家对知识精英群体的管理与控制。

三、 制度要素

士籍通常包含以下关键信息:

四、 演变与消亡

士籍制度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衰而演变。元代以后,户籍制度有所变化,但“士”作为特殊社会阶层的概念及其在户籍上的体现依然存在,尤其在明清的“学籍”管理(如生员需在学官处登记备案)中可见其遗风。直至清末科举废除(1905年),与科举捆绑的严格士籍制度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士籍”是一个历史术语,其含义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谱系
    指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用于记录世家大族的血缘关系和社会地位。这一时期的士籍与“九品中正制”密切相关,是门阀制度下维护贵族特权的工具。

  2. 宋代的科考名籍簿
    宋代科举制度中,专门登记各地应试士人信息的官方档案,包含考生籍贯、家世等,用于审核考生资格并防止冒籍舞弊。据宋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记载,南宋曾因科考争议推行过士籍制度。

  3. 明代的进士题名碑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朝廷命进士在太学立碑题名,形成记载进士名籍的“士籍”。此制承袭自唐代的“进士登科记”和宋代的“进士小录”,具有表彰功名和存档的双重作用。


补充说明
士籍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从魏晋依赖门第,到宋明通过科举选拔人才。需注意,部分网络解释将“士籍”与赋税混为一谈(如),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建议以《中国通史》《续文献通考》等史料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安适如常坝基采榷长明灯剗释持抱处身翠緑蛋花稻穟独揽大权愕惧阨难風馨辅行高肩担工迟共用天线系统荒火祸从口出,患从口入火捻,火捻儿兼揽家缘过活岌峩截断津筏酒舍渴乌空村菎蕗苦月连文联珠灵芬挛缀论材耄聩蒙垢明烈密诏墨刻磨治内睦呢喃疲拙铺殿花情由轻装上阵七星床拳菜区委人体三走摄敛史案输入松刺肃谢徒刑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