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邊突出的巨大岩石。 唐 張旭 《桃花溪》詩:“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唐 韓愈 《送區冊序》:“與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漁,陶然以樂,若能遺外聲利而不厭乎貧賤也。”《紅樓夢》第八一回:“ 寳玉 道:‘我是要做 姜太公 的。’便走下石磯,坐在池邊釣起來。”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如 雲林 石法,巉巖凹凸,若臨江石磯狀。”
“石矶”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石矶(shí jī)指水邊突出的巨大岩石,常見于自然景觀描述。例如唐代張旭《桃花溪》中“石矶西畔問漁船”即描繪水邊岩石的意象。
在《封神演義》中,“石矶娘娘”是虛構角色,為截教通天教主弟子,原型為石頭,法寶為八卦雲光帕,座下弟子有碧雲童子和彩雲童子。這一形象賦予“石矶”神話色彩,與自然岩石的原始含義形成關聯。
南京“燕子矶”、安徽“采石矶”均為著名景點,其名稱源于江邊突出的岩石地貌。例如采石矶曾作為古代軍事要地,岩壁留有洪水痕迹。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石矶”可比喻“困境中尋求希望”,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學作品或地理景點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曆史資料。
《石矶》這個詞是指一種由石頭堆砌而成的堤壩,通常用于河流、海岸等水域。石矶可以用來防止水流沖刷、保護岸線,并在捕魚、停船等方面提供便利。
《石矶》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石(石字旁),其筆畫數量為5畫。
《石矶》一詞的來源主要是由石頭和矶字組合而成。矶字的本義是指河流或海岸邊的突出岩石,因此将石和矶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石矶這個詞。
《石矶》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石磯」。
在古代漢字中,《石矶》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說文解字》中将石字和矶字寫在一起,形成了現代的《石矶》這個詞的寫法。因此,現代的寫法可以被認為是該詞古時候的寫法之一。
1. 水流經過石矶時,緩緩轉向,形成了一個安全的港灣。
2. 捕魚人站在石矶上,用漁網捕撈魚類。
石階、石橋、石碑、矶灘、河矶等。
石堤、石壩、石堰。
水流、沉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