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菩提的意思、菩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菩提的解釋

[梵Bodhi]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的境界

詳細解釋

(1).佛教名詞。梵文Bodhi的音譯。意譯“覺”、“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徹悟的境界,又指覺悟的智慧和覺悟的途徑。《百喻經·駝甕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識菩提路徑。”

(2).樹名。即菩提樹。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蜀無兔鴿》:“娑婆樹一名菩提,葉似白楊, 摩伽陀那國 所獻也。” 張長 《潑水節·孔雀舞》:“你營巢吧,公社禮堂前面,是一棵枝葉茂盛的菩提。”參見“ 菩提樹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菩提是漢語中源自佛教哲學的核心概念,指代覺悟與智慧的終極境界。《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梵語bodhi的音譯,意譯為覺、智、知,舊譯為道”,強調其作為佛教修行者破除無明、通達真理的認知狀态。

從詞源學角度,該詞可追溯至梵文“बोधि”(bodhi),原義為“覺醒”或“覺悟”,東漢時期隨佛經漢譯進入漢語系統。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菩提樹者,即畢缽羅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揭示菩提樹作為覺悟象征的宗教意象。

在佛教哲學體系中,菩提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1. 根本智:指對諸法實相的直觀洞察,《大智度論》稱“菩提,名諸佛道”,強調其超越世俗認知的終極智慧
  2. 無上覺:特指佛陀證悟的圓滿境界,《成唯識論》釋為“謂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如實了知究竟圓滿”
  3. 修行道:涵蓋三十七道品等具體實踐體系,如《瑜伽師地論》所述“菩提分法,謂諸菩薩于菩提分,精勤修學”

現代佛學研究指出,菩提概念在禅宗發展出獨特的本土化诠釋。《六祖壇經》記載慧能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體現中國佛教對覺悟本質的空性解讀。該概念的語義演變反映了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交融,在漢語語境中形成兼具哲學深度與文學意象的獨特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菩提”是佛教核心概念,源自梵文“Bodhi”,意為覺悟、智慧,指通過修行達到超凡境界,實現真理的徹悟。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詞源與含義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譯為“覺”“智”或“道”,指人豁然開悟、超越世俗煩惱的智慧狀态。它标志着修行者明心見性,證得自性光明,達到涅槃(超越生死輪回的終極境界)。

  2. 與涅槃的關系
    在佛教中,涅槃并非凡夫理解的“死亡”,而是通過菩提智慧實現的無上解脫,即“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菩提的層次(據《大智度論》)

佛教将菩提分為五個遞進層次:

  1. 發心菩提:初發求覺悟之心(十信菩薩階段)。
  2. 伏心菩提:降伏煩惱,修波羅蜜(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階段)。
  3. 明心菩提:證悟諸法實相清淨(登地菩薩階段)。
  4. 出到菩提:超越三界,接近一切智(八、九、十地菩薩階段)。
  5. 無上菩提:佛的圓滿智慧(等覺、妙覺果位)。

三、菩提的象征與實踐意義

  1. 智慧與慈悲
    菩提不僅是個人覺悟,更包含“利益衆生”的慈悲願力,如菩薩道的發心。
  2. 修行方法
    通過正念、冥想、學習佛法、實踐慈悲等,逐步培養菩提智慧。

四、文化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修行體系或經典原文,可參考《大智度論》《金剛經》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悲吒不寒而慄參骞脞談甸圻琱辒吊運抖摟頓毂而何發酒飯來張口飛條豐富多彩桴鼓相應犵狑觀者如垛果得海賊厚費徊集煥耳黃鴨揮抹胡椒禍福由人家館見力禁久揪兒軍職看親诳眩黎黃領袖六嫔郦注蝞道秘閣帖娘行餪生挪威海刨分兒巧計請佃散落上旨侍人耍威風疏狠碎瓦穨垣壇山刻添答條盆鐵腳梨頭疋塗附微蒙衛水小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