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燒,焚燒。《漢書·刑法志》:“顧視其上,猶焚灼仇讎。” 唐 劉知幾 《史通·暗惑》:“夫髮經炎炭,必緻焚灼;毒味經時,無復殺害。”
(2).謂酷熱有如火燒。 漢 王粲 《大暑賦》:“患衽席之焚灼,譬洪燎之在牀。” 宋 洪邁 《夷堅丙志·林靈素》:“人方在焚灼中,但得甘澤一洗之,雖濁何害。”
(3).形容内心像火燒般愁苦。 唐 錢珝 《為集賢崔相公讓大學士表》之三:“焚灼常苦於寸心,芒刺日加於四體。”
“焚灼”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焚燒
指物體被火燒毀或燃燒。
例如《漢書·刑法志》中的“顧視其上,猶焚灼仇讎”(形容對仇敵的憤恨如烈火焚燒);唐代劉知幾《史通·暗惑》提到“髮經炎炭,必緻焚灼”,均強調物理層面的燃燒。
酷熱如火燒
比喻天氣或環境極度炎熱。
如宋代張耒《畏暑不出》中“清虛無一物,焚灼不能傷”,以及漢王粲《大暑賦》“患衽席之焚灼”,均以“焚灼”形容高溫炙烤的體驗。
内心煎熬
形容情緒或精神上的極度痛苦,如同被火灼燒。
唐代錢珝《為集賢崔相公讓大學士表》中“焚灼常苦於寸心”,即用此意表達内心的焦灼愁苦。
“焚灼”既可指物理燃燒(如焚燒物體)、自然高溫(如酷暑),也可引申為心理層面的煎熬。其用法靈活,常見于古典詩文,兼具形象性與感染力。如需更多例句或考據,可參考《漢書》《夷堅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