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睨自若”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释义与拼音
2. 出处
源自宋代王谠《唐语林·豪爽》中的记载:“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致书于襄阳司空頔,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3. 用法与例句
4. 近义词
5. 补充说明
该成语强调外在行为与内在态度的结合,既包含傲慢的眼神(“睨”),也体现对周围事物的轻视(“自若”)。
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学习,可参考宋代文献或成语词典。
傲睨自若,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自信、从容不迫的态度和神情。它表示一个人毫不在乎外界评价,自持高傲的姿态。
傲(人偏旁 + 岁):部首“人”,总笔画数14
睨(目字旁 + 耳字旁 + 尸字旁):部首“目”,总笔画数13
自(自字旁):总笔画数6
若(艹字头 + 又字旁):部首“艹”,总笔画数 8
“傲睨自若”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后来成为了用来形容人的态度和神情的成语。
傲睨自若(繁体字):傲臨自若
古时候“睨”字的左上方是“目”字旁,而不是现在的“目”字旁和“耳”字旁结合。
他在困境中傲睨自若,展现出了他的坚强和自信。
高傲、自信、从容不迫
高傲自负、目空一切、自命不凡
恭谦、谦逊、低姿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