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以盛放食品、食具或其他禮物的,可提可挑的大盒子。《金6*瓶6*梅詞話》第十四回:“ ********* 聽言大喜,即令 來旺兒 、 玳安兒 、 來興 、 平安 四個小厮,兩架食盒,把三千兩金銀先擡來家。”《儒林外史》第一回:“正存想間,隻見遠遠的一個夯漢,挑了一擔食盒來。”《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曆史歌謠選·宋景詩起義》:“家家戶戶都獻禮,火腿闆鴨送食盒。” 趙樹理 《邪不壓正》一:“這地方的風俗,送禮的食盒,不隻光裝能吃的東西,什麼禮物都可以裝食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食盒漢語 快速查詢。
食盒是古代用于盛放食物、食具或禮物的便攜式容器,具有實用與文化雙重屬性。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食盒是一種多層設計的器具,通常由木、竹、琺琅或漆器等材質制成,以木質最為常見。其結構包含底蓋,内部有隔層,可分類存放不同物品,小至掌心大小的桃形盒,大至需多人擡運的層疊式盒。提梁設計便于攜帶,材質堅固耐磕碰。
早期食盒結構簡陋,多為商鋪運送食物所用,後逐漸精緻化。唐代文獻與繪畫中已有記載,明清時期因文學描寫(如《儒林外史》《金瓶梅》)進一步普及。近代隨生活方式變化,逐漸退出日常,成為收藏品。
食盒不僅是工具,更承載了古代社交、禮儀與藝術審美。其設計融合實用性(如保溫、防晃)與裝飾性(如雕刻、漆藝),反映了傳統工藝水平與社會階層差異。
若需進一步了解食盒的形制演變或具體文獻記載,可查閱《儒林外史》《金瓶梅詞話》等古典作品,或參考博物館藏品資料。
食盒是指用于盛放食物的盒子或容器。它通常用于外賣、快餐、野餐等場合,方便攜帶食物。
食盒的拆分部首為食,表示與食物相關。食盒的筆畫數為10畫,屬于較為複雜的漢字。
食盒是一個漢語詞語,來源于現代漢語。它由“食”和“盒”兩個字組成,意思明确簡潔。
在繁體字中,食盒的寫法與簡體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食盒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食盒一詞的使用較為現代化,古代漢字寫法不常用,故無法确認确切的古代寫法。
1. 我買了一個食盒,準備帶中餐去辦公室吃。
2. 這家外賣店的食盒包裝得很精緻,非常方便攜帶。
食盒的相關組詞有:
1. 快餐盒
2. 外賣盒
3. 便當盒
4. 飯盒
5. 紙盒
6. 塑料盒
7. 美食盒
8. 容飯盒
9. 飯盒袋
10. 蓋飯盒
食盒的近義詞有:
1. 餐盒
2. 盛食盒
3. 飯盒
4. 食品容器
食盒的反義詞是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