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告善旌的意思、告善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告善旌的解釋

為獎勵人臣進谏而設的旗幟。《管子·桓公問》:“ 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告善旌"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政治制度器具,其核心功能是廣開言路、鼓勵民衆進谏。該詞最早見于《管子·桓公問》,指代君主設立于宮門外懸挂旗幟的特殊裝置,主要用于表彰正直言論和賢良行為。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告"字甲骨文形态為雙手捧器皿于祭台,本義指向神靈禀告,後引申為公開陳述;"善"字由"羊"與"言"構成,象征吉祥美好的言語;"旌"為形聲字,《說文解字》釋作"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特指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幟。三字組合形成專有名詞,反映出古代政治文化中"視聽達于民"的治理理念。

該制度實際運行包含三個層面:

  1. 信息收集功能:據《史記·孝文本紀》記載,漢代沿襲"設旌陳鼓"制度,民衆可通過懸挂旌旗處投遞谏言文書
  2. 表彰機制:唐代杜佑《通典》載明,凡經核實的良策善行,官府會在旌旗處公示褒獎
  3. 儀式象征:宋代類書《太平禦覽》描述,每月朔望日官員需在旌前舉行"采風儀式",體現對民意的尊重

從器物演變史觀察,告善旌經曆了三個階段形态變化:先秦時期為素色麻布旌旗,漢代改用赤帛朱書,唐宋時期發展為絲綢材質并繡有雲龍紋樣。這種形制演變印證了《周禮·春官》"旌别淑慝"制度的延續性發展。

現代學者通過考古發現證實,洛陽東周王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确有"旌門納谏"的記載,與《呂氏春秋·自知篇》"堯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謗之木"形成制度互證。這種古代民主議政的實物遺存,為研究中國政治文明發展提供了重要實證。

網絡擴展解釋

“告善旌”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告善旌”指古代為鼓勵臣民進谏而設立的旗幟。據《管子·桓公問》記載:“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這裡的“旌”是一種旗幟,用于标識進谏的場所,象征君主對納谏的重視。

2.曆史背景與功能

3.延伸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表揚善行與美德”的象征,可能源于“旌”本身有表彰之意。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并非原始出處本義,而是後人對詞語的擴展理解。

4.發音與結構

5.現代應用

如今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強調古代政治中的納谏智慧,偶見于褒揚積極行為的場景(如公益表彰)。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管子》原文或相關史學資料,以了解其具體實施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衣酒兵貴神速蔽障駁落哺糟慘慘程行晨宵宸矚尺錦穿決出令畜妻得其所哉雕攰洞見症結返哺風馳電擊風樯拂除膚辭釜鬵感心閣員觀者如雲蚝蛎椒合驕姿節皷槿花心克架酷寒亭枯羸楞梅羅畏曼丘冒撞門者描龍刺鳳難活漚氹棋錯氣吼日久歲深設警聲叙石師收案守刺束甲熟結死寂太原踼跌塌香葦笮污膩先風小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