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嬰的意思、退嬰的詳細解釋
退嬰的解釋
語出《老子》:“專氣緻柔,能嬰兒乎?” 王弼 注:“專,任也。緻,極也。言任自然之氣,緻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嬰,一本作“ 孾 ”。後以“退嬰”謂像嬰兒一樣柔弱無争。含貶義。 魯迅 《集外集拾遺·<新俄畫選>小引》:“排外則易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嬰,所以後來,藝術遂見衰落。” 聶绀弩 《魯迅--思想革命與民族革命的倡導者》:“别的革命者的思想,往往局限于一定的時期,一定的境界,時過境遷,就褪色,退嬰,乃至消失。”
詞語分解
- 退的解釋 退 ì 向後移動,與“進”相對:退步。退路。退卻。退讓。倒退。 離開,辭去:退席。退伍。退職。退休。引退。 送還,不接受,撤銷:退還。 脫落:退色。退毛。減退。 和柔的樣子:退然。 遲緩,畏縮:“求也
- 嬰的解釋 嬰 (嬰) ī 才生下來的小孩兒:嬰兒。嬰孩。 觸,纏繞:嬰疾。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退嬰”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且帶有特定時代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思想保守、行為退縮、不思進取的狀态或傾向。該詞主要源自日語(退嬰/たいえい taiei),在近代傳入漢語,常用于描述消極避世、缺乏開拓精神的處世态度。
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權威文獻角度對其釋義進行詳細說明:
-
基本釋義
“退嬰”指遇事退縮、保守不前、缺乏進取心的心理或行為模式。它強調個體在面對挑戰、變革或責任時選擇回避、守舊而非積極應對或創新的消極姿态。該詞帶有明顯的批判色彩,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
-
語義溯源與權威參考
盡管“退嬰”未被廣泛收錄于常見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但其語義在權威文獻中有明确使用和闡釋:
- 魯迅著作中的經典用例:魯迅在《華蓋集·通訊》中批判道:“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于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于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并指出這種心态實為“退嬰”的表現。此例深刻揭示了該詞用于批判民族性中保守、妥協的一面 。
- 《漢語大詞典》釋義:作為曆史性語文辭書,《漢語大詞典》收錄“退嬰”詞條,釋為“退縮;保守”。其引證同樣源于魯迅作品(《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印證該詞在近代思想批評語境中的重要性 。
-
語境分析與使用範圍
“退嬰”多用于以下領域:
- 文化批評:批判社會群體或個體因循守舊、抗拒變革的思想惰性(如魯迅對國民性的反思)。
- 心理學/行為學:描述個體回避挑戰、安于現狀的防禦性心理機制。
- 曆史論述:分析特定時期(如近代化進程中)保守勢力的意識形态特征。
“退嬰”是一個具有批判性的書面語詞彙,意指消極退縮、保守落後的精神狀态或行為方式。其權威釋義及經典用例主要見于魯迅著作及《漢語大詞典》,適用于分析文化心理、社會行為中的保守傾向。
網絡擴展解釋
“退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與詞源
- 詞源:該詞最早出自《老子》的“專氣緻柔,能嬰兒乎?”(《老子·第十章》),原指通過調節氣息達到嬰兒般的柔順狀态,強調自然無為的哲學思想。
- 字面含義:由“退”和“嬰”組成。“退”指後退、回歸,“嬰”指嬰兒,字面可理解為“像嬰兒一樣退回(柔弱無争的狀态)”。
2.現代語境中的演變
- 貶義用法:隨着語義演變,現代多含貶義,形容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消極退避、不思進取,甚至表現為保守或懦弱。例如魯迅曾用此詞批評某些人的“慕古”和“退嬰”傾向。
- 比喻擴展:部分解釋将其引申為“在危險中尋求保護”,類似嬰兒退回母親懷抱的依賴行為。
3.使用場景與示例
- 可用于批評社會現象,如“藝術領域的退嬰導緻創造力衰退”;
- 也可形容個人性格,如“他遇事總是退嬰,缺乏擔當”。
4.辨析與注意事項
- 與道家思想的關系:需注意《老子》原文中的“嬰兒”是中性甚至褒義的哲學比喻,而現代貶義用法是語義演變的結果。
- 權威性差異:中等權威來源更側重比喻解釋,低權威來源(、2等)更強調貶義,建議結合語境選擇釋義。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老子》原文及魯迅相關評論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罷吏豹貓臂閣畢羅暢春園朝靴丑狀傳告槌擊噉蔗大厮把疊縠阿谀取容風彩風檢風漣奮翮宮調龜折古逸故作端莊纥梯纥榻宏卲荒色花眼眼互反甲科江味計功精奧舊友基于開拍賴有此耳狼煙大話蘭熏桂馥淩鋤蔺生李仙露口信排牆蟠旋憑幾輕壒青城清塗取撮冉冉悠悠砂瓶深仁厚澤實然識詣送殓土骨惋慨微不足錄萎靡蝸鬥相門先河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