噉蔗的意思、噉蔗的詳細解釋
噉蔗的解釋
(1).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顧長康 噉甘蔗,先食尾。人問所以,雲漸至佳境。”後以“噉蔗”形容初時乏味而以後漸入佳境的狀況。 唐 韓愈 《答張徹》詩:“初味猶噉蔗,遂通斯建瓴。” 宋 王安石 《次韻酬宋玘》之四:“美似狂酲初噉蔗,快如衰病得觀濤。” ********* 《<民權初步>自序》:“若以習練演試而治此書,則将如噉蔗漸入佳境,一旦貫通,則會議之妙用,可全然領略矣!”
(2).形容乏味。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屠赤水文》:“率意師心,託之自然;迺如噉蔗,都無回味。”
詞語分解
- 噉的解釋 噉 à 同“啖”。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蔗的解釋 蔗 è 〔甘蔗〕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有節,含甜汁很多,可生吃,亦可制糖。副産品糖蜜可釀酒、制酒精。簡稱“蔗”,如“蔗農”。“蔗糖”。“蔗渣”。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噉蔗”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義來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記載的典故:東晉畫家顧恺之(字長康)吃甘蔗時從尾部開始,認為“漸至佳境”。這一行為被後人提煉為成語,比喻初時平淡而後漸入佳境的體驗過程。
二、核心含義
- 本義:形容事物初始階段可能乏味或困難,但隨着深入逐漸變得美好或順利。如孫中山在《民權初步》自序中以“如噉蔗漸入佳境”比喻學習過程。
- 引申義:部分文獻(如清代平步青《霞外攟屑》)也用于表達缺乏回味、單調乏味的負面感受,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三、文學與曆史引用
- 唐代韓愈《答張徹》用“初味猶噉蔗”形容讀書的漸進體悟;
- 宋代王安石以“美似狂酲初噉蔗”表達豁然開朗的心境。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 漸入佳境:直接對應其核心比喻義;
- 先苦後甜:強調從困難到順利的轉變;
- 回味無窮(反義):與“乏味”用法形成對比。
“噉蔗”既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循序漸進的生活智慧,也在不同語境中衍生出正反兩面的表達,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情感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噉蔗》這個詞是廣東方言中的一個詞彙,意思是吃糖蔗。下面給你提供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相關内容。
- 拆分部首:噉(白) + 蔗(艸)
- 筆畫:噉 - 13畫;蔗 - 14畫
- 來源:《噉蔗》一詞源于廣東方言,是描述人們吃糖蔗的行為。
- 繁體:擔蔗
- 古時候漢字寫法:替代字為「啖蔗」。
- 例句:他們在河邊噉蔗,享受着甜蜜的滋味。
- 組詞:噉蔗包,噉蔗糖,噉蔗汁等。
- 近義詞:吃糖蔗、咬蔗等。
- 反義詞:不吃糖蔗。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