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有此耳”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賴有此耳(拼音:lài yǒu cǐ ěr)意為“幸虧有這一着(才得以解救)”,表示在困境中因某個關鍵因素而轉危為安。其中“賴”指依賴、倚靠,“此耳”即“這一着”或“這一點”。
出自《晉書·石勒載記》:
石勒曾命人讀《漢書》,聽到郦食其建議分封六國後代時,大驚道:“此計必失,如何能得天下?”後聽到張良(留侯)勸阻劉邦采納此計,才感歎:“賴有此耳!”。
典故通過石勒的感慨,強調關鍵人物的正确決策對局勢的扭轉作用。
将“此耳”誤解為“耳朵”,屬于錯誤釋義,需以權威來源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用法或典故細節,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漢典等工具書。
"賴有此耳"是指某人或某物具有某種特定的能力、條件、背景等。這個詞語常用于形容某人具備聰明、敏銳或極佳的觀察力。例如,當某人能夠及時察覺到他人所不易發現的事情時,可以說他"賴有此耳"。
《賴有此耳》的拆分部首是"賴"。"賴"的拆分部首是"赤",表示與"赤"字相關。但"賴"并不是普通的部首,而是一個漢字,具有獨立的含義和用法。
《賴有此耳》的總筆畫數是15畫(不計部首筆畫)。
《賴有此耳》這個詞的來源非常古老,它出自《史記·五帝本紀》中的文言文。意思是認為自己有這樣的耳朵,能夠被天地萬物所傾聽。
在繁體字中,"賴"字保持不變。但在繁體中,這個詞的拼音通常寫作 "賴有此耳"。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賴有此耳》在古代漢字中寫作"來有此耳"。
1. 他對于細節的觀察力非常敏銳,可以說是"賴有此耳"。
2. 這位畫家的顔色感知力超群,可以說是"賴有此耳"。
組詞:有耳聞則叽。
近義詞:獸耳不及人耳、深有體會。
反義詞:聾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