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畢羅的意思、畢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畢羅的解釋

(1).包羅;囊括。語出《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毛 傳:“於其飛乃畢掩而羅之。”《莊子·天下》:“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成玄英 疏:“包羅庶物,囊括宇内。”

(2).食品名。也作饆饠。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畢羅者。蕃中 畢氏 、 羅氏 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 宋 朱熹 《次秀野滄波館刈麥》詩:“霞觴政自誇真一,香鉢何煩問畢羅。” 明 楊慎 《畢羅》:“《集韻》:‘畢羅,修食也。’按小説, 唐 宰相有櫻筍廚,食之精者有櫻桃饆饠。今北人呼為波波,南人訛為磨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畢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辭書進行考釋。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記載,該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捕鳥網具的合稱

核心釋義:

"畢羅"是古代兩種捕鳥工具的合稱。"畢"指長柄小網,用于自上而下扣捕鳥獸;"羅"指張挂的大網,用于圍罩飛禽。合稱泛指狩獵工具。

文獻依據:

  1. 《說文解字》:
    • "畢":"田網也,從,象形"。
    • "羅":"以絲罟鳥也,從網從維"。
  2. 《詩經·小雅·鴛鴦》:

    "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東漢鄭玄箋注:"罝(jū)小而柄長謂之畢,羅則張而無柄。"

  3. 《周禮·夏官·羅氏》:

    記載周代設"羅氏"官職,專職"掌羅烏鳥",鄭玄注引"畢羅"為捕鳥之法。


二、唐代外來食物的音譯名

核心釋義:

唐代文獻中"畢羅"(亦寫作"饆饠")指一種源自西域的包餡面點,類似現代燒賣或餡餅,屬胡食的一種。

文獻依據:

  1.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

    "韓約能作櫻桃畢羅,色不變。" 記載了以櫻桃為餡的畢羅點心。

  2. 宋代《太平廣記》:

    引《盧氏雜說》載"翰林學士每賜食,有畢羅",反映其作為宮廷食品的流行。

  3. 清代《康熙字典》:

    釋"饆饠"為"餅屬",并引《集韻》"修食也"。


三、詞義演變與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線上版(漢·許慎)
  2. 《毛詩正義》(漢·鄭玄箋)
  3.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
  4.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
  5. 《太平廣記》(宋·李昉)
  6.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

網絡擴展解釋

“畢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飲食文化來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包羅、囊括之意

  1. 詞源
    源自《詩經·小雅·鴛鴦》中“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指用網羅捕捉鳥類,後引申為“包羅萬物”。
    如《莊子·天下》提到“萬物畢羅,莫足以歸”,成玄英注解為“囊括宇内”。

  2. 用法
    多用于形容涵蓋範圍廣,或表達對事物的全面概括。

二、古代食物名稱

  1. 起源與形态
    唐代稱“饆饠”(同音異形詞),是一種帶餡的面食,類似包子或煎卷,可能由西域傳入。
    據《資暇集》記載,其名稱源于胡人畢氏、羅氏家族,後演變為食物代稱。

  2. 食材與種類
    餡料以肉類為主,如羊肝、蟹黃,也有水果餡(如櫻桃饆饠)。宋代朱熹詩中曾提及“香缽何煩問畢羅”,明代稱“波波”或“磨磨”。

三、補充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典籍、飲食文化研究及詞源考據,可通過來源網頁進一步查閱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背水陳本科編簡标冠俵揚别思碧蘿波若采生折割晁采塵冗饬戒齒杖撢稽杜連紡織發上沖冠垡子鳳尾诏浮借蛤柱貢人候風地動儀環礁換群鵝噭號剿殄季孟之間泾渭同流警勇糾結口沸目赤瘣木連船遼僻力穑巃嵷耐力刨工掊取淺海人方日中将昃軟緜乳雛三怨三珠飾名嗣服素簡所止題主讬逃窩隱霞矯險陂鄉會試想憶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