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詣的意思、識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詣的解釋

猶見地。 唐 常衮 《授崔侁蕭直給事中制》:“性資高朗,識詣沖妙。”《新唐書·鄧權傳》:“ 權 識詣魁然,有閎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識詣"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親身實踐或深入探訪所獲得的見識、造詣或認知深度。該詞強調認知來源于直接體驗與探索,而非單純的理論學習。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識(識)
    • 本義為知道、認識,引申為見解、知識。
    • 《說文解字》:"識,常也。一曰知也。" 指對事物的辨識與理解能力。
  2. 詣(詣)
    • 本義為前往、造訪,引申為學問或技藝所達到的境界。
    • 《玉篇》:"詣,至也。" 如"造詣"即指學問或技藝達到的高度。

組合義:"識詣"強調通過親身探求("詣")形成的深刻認知("識"),即實踐性智慧。


二、古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1. 《論衡·别通》(東漢·王充)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甚者觀蛟龍。足行迹殊,故所見之物異也。"

  2. 《文心雕龍·神思》(南朝·劉勰)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


三、現代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識詣:指通過實踐達到的認知高度。如'其識詣精深,非泛泛而論者可比。'"

    • 說明:該釋義強調認知的實踐來源與深度。
    •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識詣:學問或技藝所達到的境界,尤指基于親身探求的見解。"

    •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2003年修訂版。

四、使用場景與延伸


"識詣"融合了"認知"(識)與"實踐探求"(詣)的雙重内涵,是漢語中體現"知行合一"哲學思想的典型詞彙。其使用雖漸稀少,但在描述深度實踐智慧時仍具獨特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識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í yì,其核心含義指見解、學識所達到的深度或境界,可理解為“見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拆分:

    • 識(shí):指知識、見解、辨别力,如“學識”“遠見卓識”。
    • 詣(yì):原意為“到訪”,引申為(學問、技藝)所達到的高度,如“造詣”“苦心孤詣”。
    • 合義:二者結合表示“見解的深度”或“學識的境界”。
  2. 古代用例:

    • 唐代常衮《授崔侁蕭直給事中制》提到“性資高朗,識詣沖妙”,形容人的見解高妙。
    • 《新唐書·鄧權傳》中“權識詣魁然,有闳辯”,強調其見解卓越且辯才出衆。

二、用法與語境


三、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新唐書》或唐代制書類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白劇八磚學士倉庚草缏纏説吃鴨蛋鉏铻徂颠達到大醮盜天電位砥兵鬥茗恩數豐艶雰雪槁瘠國本國畫荒數化元稽角靜節禁執炯鑒極情縱欲坎德拉霩清楞頭青連系詞劣根性勵行剽綴拼攏潑口牽複清才取此人強勝天仁育辱遊生鬼神號嘶竭四星停塌同欲投箠退貨瓦脊王傅圍透委縱無己鹹感相須為命小春小卷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