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葬的意思、藁葬的詳細解釋
藁葬的解釋
亦作“藳葬”。草草埋葬。《北齊書·文苑傳·顔之推》:“寃乘輿之殘酷,軫人神之無狀,載下車以黜喪,揜桐棺之藁葬。”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巴陵本末》:“始欲治葬於 西山寺 ,其後遂藳葬於 西溪 焉。”《元史·世祖紀七》:“疾者醫之,饑者廪之,死者藁葬之,官給其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日将暮,取兒藁葬。”
詞語分解
- 藁的解釋 藁 ǎ 〔藁木〕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中空,根可入藥。亦稱“西芎”、“撫芎”。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葬的解釋 葬 à 掩埋死人,泛指處理死者遺體:安葬。埋葬。土葬。火葬。海葬。葬送。葬禮。葬儀。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藁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gǎo zàng,其含義及相關信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 定義:指草草埋葬,通常因條件限制(如貧困、戰亂等)無法舉行正式葬禮而臨時安葬。該詞具有書面語色彩,多見于曆史文獻。
- 異體字:也寫作“槀葬”,如《後漢書》中記載馬援去世後家屬“槀葬”的案例。
文獻用例
- 《北齊書·顔之推傳》:描述因殘酷境遇而用桐棺藁葬。
- 《元史·世祖紀》:記載朝廷對災民“死者藁葬之”,體現官方對貧民的臨時安置。
- 《聊齋志異·促織》:提到主人公兒子夭折後“取兒藁葬”,反映民間疾苦。
相關拓展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曆史、文學作品中,強調倉促或簡陋的安葬方式。如《後漢書》中馬援因政治原因被藁葬,家屬不敢歸葬祖墳。
- 現代意義:當代已較少使用,但可借喻對逝者草率處理的态度。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北齊書》《後漢書》等古籍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藁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把屍體裝人草堆裡埋葬。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艹”和“木”,其中“艹”表示植物的意思,“木”表示木頭或樹木的意思。《藁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習俗和葬禮儀式。在古代,有些情況下,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進行正常的葬禮,就會采取将屍體置于草堆中的方式進行葬送。“藁葬”一詞的繁體寫法保留了“藁”字的意思,隻是在“葬”字的結構上有所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藁葬”一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藁葬」。這個寫法與現代漢字相比,有些細節上的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藁葬》一詞的例句:
1. 在古代,不少貧苦人家隻能将逝者進行藁葬。
2. 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被多次提及,描述了古代的藁葬風俗。
除了《藁葬》,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可以組詞,如“土葬”、“火葬”、“水葬”等。 近義詞可以包括“暴屍”、“漂屍”,這些詞描述了屍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的處理方式。 反義詞的話可以選取“合葬”、“榮葬”等,這些詞與藁葬相對立,表示有更為尊重和體面的葬禮方式。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了解,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