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年馑的意思、年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年馑的解釋

方言。荒年。

例句:

爺爺常常說起的“年馑”,意指民國十八年發生在陝西關中的大饑荒,又名“民國十八年年馑”。

《陝北民歌選·信天遊》:“拔下了苦菜渡年馑,交下了朋友毀名聲。”

丁玲 《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十三:“他還有一個兒子,丈夫走後家裡就更沒法過活,過不下去,又遭年馑,沒有法,公公把她賣給一個跑買賣的了。”

路遙《平凡的世界》:“如果天再不下雨,今年又将是一個年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年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詞彙,主要通行于西北方言區,指因自然災害導緻農作物歉收的荒年。《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84頁)将其釋為“饑荒的年頭”,強調其與糧食短缺的直接關聯。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馑”本義為“蔬菜不熟”,《說文解字》載:“馑,蔬不熟也”,後引申指谷物欠收。該詞在古文獻中早有記載,《墨子·七患》雲:“一谷不收謂之馑”,可見其曆史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現代方言中常以“遭年馑”“過年馑”等動賓結構表述災荒經曆,如《白鹿原》中“那年馑餓死的人比老鴉還多”的文學化表達(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

在語義範疇上,“年馑”屬于“災荒”類詞彙的下位詞,特指由旱澇、蟲害等自然因素引發的年度性糧食危機。與之近義的“饑荒”涵蓋範圍更廣,可指戰争、疫病等綜合因素導緻的長期食物匮乏。該詞至今仍活躍于陝甘甯等地方言中,成為記錄中國農耕社會災害記憶的重要語言标本。

網絡擴展解釋

“年馑”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因自然災害或社會動蕩導緻的嚴重饑荒年份。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年馑”中的“年”指年份,“馑”本義為蔬菜和野菜都無法獲得(《說文解字》),後引申為糧食絕收的荒年。因此,“年馑”特指某一年份發生的大規模饑荒,常與特定曆史事件關聯。

  2. 曆史實例
    在陝西關中地區,“年馑”常指1929年至1931年(民國十八年)的大饑荒。這場災害由持續幹旱引發,導緻農作物絕收,餓殍遍野,成為當地集體記憶的重要部分。

  3. 文學與方言使用
    該詞多見于北方方言和文學作品中,例如《陝北民歌選·信天遊》用“拔下苦菜渡年馑”描繪百姓以野菜充饑的苦難,丁玲的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也借“年馑”反映社會動蕩下的民生疾苦。

  4. 與“饑馑”的差異
    “饑馑”泛指饑荒,不限定時間範圍;而“年馑”更強調特定年份的災荒,具有更強的時空指向性。

“年馑”既是描述饑荒的曆史術語,也承載了特定地域的文化記憶。如需進一步了解“馑”的字源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套大窠道家蓬萊山締素兜擊對立蛾綠惡詩發慌發頤風表副旦缟衣白冠虎背熊腰蕙房假借減低驕愚驚鬧進香技術九品中正制積僞儁逸狂險來稿憐悧林岑溜圓巒谷鹵族弭除蔑有排洪槃歧遷業瞧見起麪餅勤款确瘠驅屏容置騷腸生谷生友身火守邊淑譽孫曾談薦騰告天人之際鐵角聽納銅圍痛惡瓦大微孔先啬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