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蚊子樹。《說郛》卷二引 唐 段公路 《北戶錄·蚊母》:“ 嶺 南有蚊母木……不花而實,實從木皮中出,如綴珠璫。其實大如櫻桃,黃即可食,過則實中化為飛蛾穿子飛出,愚驗之亦為蚊子也。”參見“ 蚊子樹 ”。
蚊母木是漢語中對特定植物的古稱,現多指蚊母樹(拉丁學名:Distylium racemosum),屬于金縷梅科蚊母樹屬常綠喬木或灌木。其名稱來源、特征及文化記載如下:
“蚊母”源于古代觀察:該樹木葉片常形成蟲瘿(昆蟲寄生形成的瘤狀物),古人誤認為樹木“孕育蚊蟲”,故稱“蚊母”。實為瘿蚜蟲等昆蟲寄生所緻,與蚊蟲無直接關聯。
植物特征:樹皮暗灰色,葉革質互生,橢圓形;花期春季,花序穗狀,無花瓣,蒴果卵圓形。
古籍記載
“蚊母木,樹如冬青,實如枇杷子,每枝節間有脂如膠,名蚊母脂。”
描述其樹脂特性,并提及古人用樹脂制作香料或粘合劑。
記載嶺南地區蚊母木的分布,稱其“葉似枇杷,子如櫻桃”,反映早期植物志記錄。
傳統用途
蚊母樹耐修剪、抗污染,是城市綠化的優選樹種,常見于南方公園及道路綠化帶。
蟲瘿為昆蟲提供栖息環境,維持局部生物多樣性,體現植物與昆蟲的共生關系。
關于“蚊母木”的詞義解釋如下:
“蚊母木”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wén mǔ mù,可指代兩種不同概念:
植物屬性
比喻用法
如需進一步考證植物學關聯,建議查閱權威植物志或方言研究資料。
扳樁相腳兵帥不可勝舉長命燈齒位除關賜燕賜疑帶鈎怛咤诋訿二溟翻江攪海匪石之心紛郁負進福音甘藍革出瞽説故紙堆駭轟浩壤颢天黃衣诨耍扈翌皎蟾嗟哉徑會快慰拉幫力道美地廟會廟食弭節滂沱鋪牀青閣棋品麴餅傷伐攝級繩其祖武設筵收去死胔素毫探赜索隱挑三嫌四聽重塗次推陳出新菟肩僞真線畫西泠八家信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