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苘麻絲攪成一團。喻頭緒紛亂。 明 葉憲祖 《寒衣記》第一折:“攪得我芳心一寸檾蔴塊,悶煞我流水賺 天台 。”
“苘麻塊”是一個漢語詞語,其解釋存在兩種不同角度的理解,現綜合權威來源分點說明如下:
本義與比喻
“苘麻塊”指苘麻的纖維絲攪成一團的狀态,常用來比喻頭緒紛亂、思緒雜亂無章。例如明代葉憲祖的《寒衣記》中寫道:“攪得我芳心一寸檾蔴塊”,即用此意象表達内心的煩亂。
詞語結構
苘(qǐng):指苘麻,一種莖皮纖維可制繩的植物;麻塊:形容纖維糾纏成團的狀态。整體強調“混亂、難以理清”的意象。
另有少數資料(如查字典)提出,該詞可能形容外表平凡但内在有才華的人,但此說法來源較少,需謹慎參考。
苘麻是一種錦葵科植物,其莖皮纖維常用于制作麻繩,種子可入藥,具有清熱利濕等功效。植物特性為莖直立、葉圓形、開黃花,常見于荒地,纖維粗糙易打結,或因此被用作比喻。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寒衣記》原文或植物學文獻。
《苘麻塊》這個詞來自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意指由苘麻纖維制成的塊狀物。苘麻是一種古老而重要的植物纖維材料,可用于制造繩線、紡織品等。
根據《康熙字典》,苘麻塊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它的筆畫數是11畫。
苘麻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中國農民在古代常常将苘麻纖維捆紮起來制成塊狀物,用于各種作業和資源利用。
苘麻塊的繁體字為「薦麻塊」,其中「薦」是苘麻的另一種寫法,「塊」表示塊狀物。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苘麻塊的漢字寫法為「苕麻塊」,其中「苕」是古代對苘麻的稱謂。
1. 他将一塊苘麻塊細心地綁在捆紮繩上。
2. 農民們用苘麻塊做成的繩子曾是他們重要的生産工具。
苘麻纖維、苘麻繩、苘麻紡織品
苘麻塊的近義詞有:苘麻團、苘麻塊狀物、苘麻塊狀體
苘麻塊的反義詞可以是無苘麻纖維的塊狀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