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誠心相待。《淮南子·主術訓》:“塊然保真,抱德推誠,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景之象形。”《魏書·高祖紀下》:“凡為人君,患於不均,不能推誠禦物。” 宋 歐陽修 《劉公墓志銘》:“推誠自信,不為防慮。”《清史稿·文宗紀》:“給事中 蘇廷魁 疏請推誠任賢,慎始圖終。” 茅盾 《虹》七:“如果人家能夠推誠相與,那她即使受點犧牲,也很甘心。”
推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以真誠之心待人,毫無保留地信任和坦誠相待。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演變及使用場景三個角度詳細解析:
真誠相待,坦誠無私
指人與人交往時,去除虛僞與戒備,以真心換取信任。例如:“推誠合作,共謀發展。”(《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引申為信任與交心
強調通過真誠行為建立深厚關系,如“推誠布公”(開誠布公)、“推心置腹”。(《漢語大詞典》)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古代典籍中的用例
此為成語“推心置腹”的出處,形容以真心待人。(中華書局點校本)
指臣子以忠誠之心侍奉君主。
來源: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需訂閱訪問)。
詞義穩定性
從古至今,“推誠”始終圍繞“真誠”與“信任”的核心,未發生顯著偏移。(《古代漢語詞典》)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M]. 商務印書館, 2014.
正式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如公文、協議中強調合作基礎:
“雙方應推誠相待,遵守契約精神。”
(《人民日報》2023年國際合作協議評述)
來源:人民日報數據庫(需機構權限)。
日常表達
常見于人際關系描述,如:“朋友之間貴在推誠相見。”(《現代漢語常用詞表》)
來源: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現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Z]. 2008.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
“推誠”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uī chéng,其核心含義是以真誠的态度待人,強調不虛僞、不掩飾地表達自己的心意或感受。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使用場景
古籍例證
延伸用法
總結來看,“推誠”既是一種道德準則,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在于摒棄虛僞,以真實自我與他人互動。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現代用例,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按讨白地錢白帆包袱底被衣鼻溝彼我博依部文慚駭曹耦城埤窗棂喘汗大發謬論典奧掉栗丢丢秀秀朏晨風騎供藝顧賴過賓賀老餞觞孑義鏡匳警種瘠田峻命亢進攔禁了然于胸兩姨慄然戾太子袂雲汗雨木貓清賢棄人秋方羣望然不人表人吏甚疊士庶市司耍青私朝頌琴舑舕田積調鍊梯登提省土壃碗泥無祿